通讯:生命禁区的雪域天使
彭燕正在为色尼雄村牧民检查视力。
彭燕冒着风雪和同事们一道前去巡诊。
中新四川网8月28日电(杨冬梅 吴平华)她是一位坚韧不拔的女性,将梦想的种子播撒在海拔4500米的雪域高原。12个寒来暑往,一个硕大药箱,陪伴着她在风雨中穿行了两个“二万五千里”,义务巡诊2万5千余人次,挽救了无数的生命。
她来自四川简阳,也是西藏那曲军分区唯一的女军人、门诊所护师。杰出的表现,使她3次荣立三等功,两度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被成都军区授予“道德模范之星”,被西藏自治区授予“五四青年奖章”。
美丽的梦想 无悔的选择
见到彭燕的第一眼,除了亲切不做作的笑容和高原特有的肤色之外,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她那格外消瘦的身躯——1米65的个头只有81斤!是什么力量,铸就了高原高寒地区十几年如一日的坚守?
话题还得从彭燕的父亲说起。彭父曾在林芝军队工作了整整18年,早在1982年,只有3岁的彭燕便跟随母亲来到了西藏。正是切身感受高原地区生存条件的艰苦,目睹缺医少药的牧区医疗条件,1999年从成都军区高等专科学校毕业时,她毅然选择了那曲,选择了这个全军海拔最高的军分区。
女儿的选择,让父母有点措手不及。但他们从彭燕坚定的眼神中知道,她已经做好了准备。最终,军人出身的父亲,亲自将女儿送到那曲,用行动支持了她的决定。
西藏人都说:“远在阿里,苦在那曲”。那曲的苦,苦到连树都长不活。可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那曲军分区一代代官兵继承和发扬“老西藏精神”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在这里挥洒青春和汗水。彭燕,成为了他们中最突出的一员,而且一干就是12年。 在这段宝贵的人生岁月里,瘦小的她在风雪中穿行了两个“二万五千里长征”,义务巡诊2万5千余人次,挽救危重病人42名,为部队官兵和当地群众解除病痛,送去福音。
当地人送给她一个圣洁的名字——“雪域天使”。作为那曲地区唯一的女军人,彭燕当之无愧。在那些艰苦的日日夜夜,每每听到这一声呼唤,她一身的疲惫也会顿然减轻。
温情的汇聚 大爱的力量
细微之处见真情。军营长大的彭燕深知,藏族同胞对解放军、对共产党有着深厚的感情。十余年过去,她早已把那曲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在这里与牧民们亲如一家,并收获着藏族群众对共产党和金珠玛米的信任与热爱。
在藏族老阿妈央青曲宗的家里,记=者惊讶地发现,彭燕的照片被端端正正地放在神龛上。老人家一边拉着彭燕,一边用藏语诚恳地对笔者说:“在我心里,她是最好的医生,我就把她的照片放在我家的神龛上。”
听老阿妈讲,那是2009年冬的一天,彭燕巡诊途中路过这里,见到了因关节疼痛几乎不能走路的老人。从那以后,彭燕坚持每个月定期前来,为老人送药、治疗,直到老人严重的关节炎完全康复。
病人的信任和需求常常令彭燕感动,更让她时时感到肩负的重托和责任。有一次,她们跟一个村子约好去巡诊,可走到半道上,突然下起了大雪,根本看不清楚路。村里的人担心她们在风雪中迷路,牵着马匹走了好几里路迎接。抵达村子时一看,男女老少都站在屋檐外迎着风雪翘望着……那一刻,彭燕的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
有一位老阿玛在诊疗过程中,悄悄坐到彭燕身边。她以为老人是来看病的,不想老人拉她冰凉的手直接伸进胸窝子里头。彭燕说:“你对牧民一分好,她就会对你十分好,越是这样,你就会觉得身上的担子越重。”
像这样的经历,彭燕已有很多,一点一滴总是能触碰到她柔软的心灵,并催人奋进。
奋进的号角 责任的传递
曾以全优成绩毕业的彭燕,在踏上那曲高原那一刻,可谓信心满满。没想到,从上班第一天开始,就遭遇了各种“尴尬”。
在平原地区,输液打针一切按步骤,而在常年高寒的那曲,如何让液体不被冻住,保证输液顺畅,却是一道很难逾越的难关。
彭燕翻阅大量史料,高原病知识、心理学常识、心电图操作、针灸治疗技术,她像一块海绵不断吸收着现代医学的营养,掌握了许多高原护理的特殊技能,还独创了“寒冷条件下热敷输液部位减轻疼痛”等15项高原实用护理技术,以及“高原皮试时间延长”、“高原抗生素静滴数控制”等17条特殊护理经验,并对同事们倾囊相授。
熟练的操作来自长期的摸索和锻炼。给战士们输液打针、做日常护理,彭燕早已游刃有余。为了鼓励年轻的卫生员一针扎准,彭燕毫不犹豫地伸出自己的手臂,让新人们轮番实战。有任务时,彭燕总会带上新兵去一线锻炼,由浅入深,从理论到实践,让他们更快地熟悉业务。
特务连战士代春福一到部队就高烧39.8°C,这在高原上是非常危险的情况。彭燕天天往新兵连跑,送医送药。在她的精心护理下,代春福闯过了入藏后的第一道身体适应关。
2010年,特务连战士徐龙休假归队,引发了急性高原肺水肿。缓解肺水肿的液体只能靠手工慢慢推入战士体内。徐龙回忆说:“这种药推得越慢,带来的症状就越轻。我躺在病床上,
彭姐一推就是两个小时,累得满脸都是汗,当时我心里面,说不出的滋味,感觉她就像我的亲姐姐一样。”
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人即便躺着,心脏负荷也相当于平原地区负重20公斤行走,动作稍快就会气喘吁吁。很多初到藏北高原的战士,往往不能适应这里艰苦的生活,极易产生畏难退却情绪。这个时候,彭燕就义务充当起了心理辅导师的角色。
高原生活单调枯燥,她开通心理热线,让驻守在雪山哨卡的官兵们有了倾诉的机会;战士们想听歌了,她可以放声歌唱;来探亲的家属病了,她这个“婆家人”跑上跑下……
这么些年,彭燕与战友们朝夕相伴,深厚的感情融入到生活的点滴之中。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温柔,如同一缕阳光,融化了雪域高原的寒冷与严酷,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战士们,在这片不毛之地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温暖。
坚守的力量 永恒的信仰
十余年的边疆守望,彭燕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胃病、心肌缺血等疾病,身上大小伤疤23处,17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她并没有因此丢下当初的理想,更没有放弃自己的坚持。
这天,彭燕带笔者来到烈士陵园。在草原和蓝天的映衬下,这里显得格外的庄严、肃穆。
碑文记载,烈士陵园里安葬着750位烈士遗骨。他们牺牲时,大多不到30岁。在这里,彭燕总能感受到一种无声的力量。多年来,在她感到彷徨无助时,也总会抽空来这里凭吊。
伫立在墓碑前,彭燕回忆起曾在她生命历程里留下深刻印记的两位大姐。彭燕之前,门诊所有两名女护士,一位叫段绍慧,另一位叫郑金玉。她们三姐妹被誉为那曲军营的“三朵雪莲”。然而,2002年1月,在那曲工作了17个年头的段大姐被高原病夺去了生命,年仅35岁;两年后,郑金玉也因高原疾病离开了人世。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那曲,是女人的生命禁区”。自上世纪50年代末,那曲军分区成立以来,先后有57名女军人在此服役,由于生存条件的恶劣,很多人选择了调离,仅有7人坚持了10年以上。除彭燕外,其余6人最多活到37岁就失去了年轻的生命。不少人劝彭燕离开,生怕“下一个就是你”的魔咒会降临到她身上。
常年的高原生活,沧桑早早爬上了彭燕本该年轻的面庞。身体的病痛也让她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但她从未想过退出。
没有豪言壮语,彭燕用双手传递着真情的温度;无需身强力壮,彭燕靠单薄的肩膀撑起生命的重量。在她看来,无论未来要面对什么,坚守是军人的职责,也是她当下唯一要去做的事情。
不舍的土地 眷恋的故乡
因为深情,所以眷恋;因为铭记,所以感恩。
西藏那曲,在彭燕的履历表上,占据了整整12年,那是她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直到2011年,因为被推荐到重庆第三军医大学习,她才暂别了那个寄托着她青春梦想的地方。
怀着对脚下这片圣洁土地的牵挂,对滋生于那片土地的青春和热情的眷恋。
如今的她,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四年大学学业,又回到了那曲。
这天中午,趁着休息时间,彭燕带着礼物,来到了那曲福利院。虽然一年多没见,孩子们还是一下认出了他们的“彭妈妈”。在寝室里,她坐在三个孩子中间,询问他们的生活学习情况,又给他们讲起了故事。三个藏族孩子静静地享受着这份难得的跨越民族、超越亲情的母爱。
内向的桑培穿上了崭新的运动鞋,一直不说话,脸上却露出了难得的笑容。安静的白宗则一直微笑,手上紧紧地握着妈妈带来的礼物。活泼略带羞涩的次仁旺姆, 6岁开始接受彭燕资助,言语间毫不掩饰对这位汉族母亲的眷恋。“跟妈妈在一起很开心,哪怕只待一个小时,我也不觉得孤独。我长大了要做个像妈妈一样伟大的人!”旺姆说着,扑到“彭妈妈”怀里放声大哭。
彭燕告诉笔者,有人曾故意问旺姆“你妈妈呢”?她开口说“我妈妈死了”,紧接着又很大声更正说,“我有妈妈,我妈妈叫彭燕!”她说:“这是多么坚强的孩子,我又怎么能丢下!”
2005年以来,彭燕资助的7名孤儿如今大多已自食其力。彭燕将爱给了更多的藏族孤儿,而自己的女儿却跟随外公外婆生活,平时少有机会关心照顾。没让女儿吃上一口母乳;三个月产假未到,彭燕已踏上了回那曲的火车;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电话是女儿对父母的全部认知。如今,女儿晗涵已经11岁了,可彭燕真正陪伴她的时间不超过一年。这些,早已是彭燕心中难以弥补的遗憾。
既然选择了那曲,就注定了义无反顾;既然穿上了这身军装,事业家庭势难两全。只因对高原军人的感动,只因对藏族同胞的深情厚谊,只因对藏北土地的难以割舍,她始终站成一棵树,将爱的绿荫伫立在广袤的雪域高原。
彭燕,就是这样用火热滚烫的医者仁心,温暖着一群质朴的人,融化开一片冰封的土;她用执着不悔的坚实足迹,写下了爱与责任的篇章,将自己的生命镌刻在了一个被称为禁区的高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