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航适航维修监管标准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11.11.2015  23:30

本网讯  殷东来  报道 :11月9日、10日,由民航局主办的通航适航维修监管标准、程序、检查单和相关指导性材料编写研讨会在我校召开。研讨会从政策、法规、规章上探讨了新的方式,结合通用航空发展方向,统一了行业监管标准和程序,为民航适航规章和文件修订提供了依据。

民航局飞标司维修处副调研员潘超主持会议,七大管理局的通航专家以及国内优秀通航企业的代表到校参会。我校院长助理李勇军,校机务处、修理厂以及各分院机务主管领导参加了会议。

李勇军首先介绍了我校的规模和现状,他说,多年来在局方的支持和帮助下,我校致力于建设一个科学高效的维修工程体系,努力提高自身的维修管理水平和机队运行保障能力。我校能够保持如此巨大的飞行训练规模跟机务维护保障体系的辛勤工作分不开。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通航单位,我校在通航适航管理、飞机维修等方面也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跟大家一起共同分享、相互学习。

与运输航空相比,通用航空产业在整个民航业中只占了及小的一部分,从2004年到2014年,通航产业每年的飞行时间小时数增长规模保持在10%以上,通航的飞行小时已经达到60万小时/年。但与其他通航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巨大的上升空间。早在2012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推进通航企业创立发展、创新经营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坚持推进通用航空综合改革试点,加强通用航空机组设施建设,完善通用航空法规、体系、标准建设,改进通用航空监管,创造有利于通用航空发展的良好环境。这说明国家正从市场、经营、监管、基建等各方面开始进行改革,希望给通航带来更大的活力和发展动力。但是目前国内通航的现实情况并不乐观,截止2014年,国内实际从事通用航空的航空器总共不到1300架,机型、机种超过100种,将近一半的机队机型规模在5架以下,85%的机型机队规模在20架以下。通用航空机型的多样性以及小众型为我国通航维修能力的建设、人员培训以及航材保障带来了种种困难。由于历史原因,目前通航维修业还存在着法规不完善、机制不合理、整体行业起步晚起点低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缺乏维修人员、维修机构、培训机构等行业资源,缺乏统一合理的行业发展和资源布局等长远规划。

此次研讨会力图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为民航适航规章和文件修订提供依据,促进通航维修行业的有序发展,必将为今后通航维修业的发展指明方向,对通航维修业而言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