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书之争,公众对大学精神仍有期待

29.07.2015  10:57

武汉大学官方微博微信公布了该校今年录取通知书的图片,有网友发帖称武大录取通知书与人大去年的录取通知书“字体雷同,构图雷同,云水纹路雷同,字框布局雷同,水墨风格雷同”。此事引发两校的校友各自为母校激辩。武大校方今日在官方微博回应称,系独立设计,无意长得像谁。(7月28日《长江日报》)

对于武大和人大的通知书“撞脸”,许多网友认为是小事一桩,不值一提。我以为,“撞脸”看似小事,却体现了公众对大学审美标准的可贵坚持,不应该被无视。

公立大学属于事业单位,这种由行政逻辑主导的属性,决定了中国大学在许多方面具有雷同的特点,比如行政级别,比如专业设置,甚至是在某些教学和研究的核心环节也具有整齐划一的特点。在此语境下,大学想体现独特个性,并不容易。而录取通知书算是体现大学个性的一个理想载体。虽然方寸之间的通知书设计,与传道授业的学校主业相比,终究只属小技,但是这起码体现了大学对自身品牌宣传的重视,体现了一种“用户思维”。

虽然这些年来大学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比如社会上的种种弊病在高校几乎都有体现,一些大学里时有丑闻曝出,但是在公众心目中,仍然为大学特别是著名学府留有一块芳草地。人们对这些大学的审美标准与要求,比对其他社会组织相对要更高。对大学“上心”的人,不仅仅是师生和校友,是更广泛的社会大众。

试想,如果不是著名学府而是其他一些事业单位,在宣传品上出现“撞脸”等瑕疵,即使被发现,也难以引发如此大的关注。这种“小题大做”的价值在于,表明公众对于大学在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创新功能方面尚存希冀,可谓是“爱之深恨之切”。对于这种“挑刺”,大学应该有自己的姿态。公众“挑刺”中体现出来的对大学精神的关注和期待,更值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