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银耳发展态势良好,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四川在线巴中频道消息(记者朱荣杰 余开洋) 近年来,通江县委、政府大力实施“产业兴县”发展战略,把以通江银耳为主的食用菌产业作为全县的动力产业来抓,取得良好成效,成为了富民强县的助推器。
生产发展实现规模化
初步形成了“一带”——小通江河流域食用菌产业带、 “两园”——中国通江银耳产业园/诺水河食用菌示范观光园、“四区”—— 周子坪食用菌万亩示范区(省农业厅认证)、诺水河食用菌万亩示范区(省农业厅认证)、梓潼食用菌万亩示范区、陈河万亩银耳示范区生产格局;逐步形成了以市场牵企业,企业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格局;全县已建立食用菌基地乡镇27个,专业村80个,全县常年从事食用菌生产的农户4万多户,占全县农户总户数的25%左右,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专业大户3000多户,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专业村达30个,其中碧山村被列入为农业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100个示范联系村名单;2014年,全县食用菌生产规模达到4亿袋,预计可实现食用菌总产量18万吨(鲜品),产值20亿元以上。
全产业链条正逐步形成
建立了涪阳银耳专业市场、铁溪香菇交易市场和县城食用菌产品集散地。培育和引进了通江银耳有限责任公司、山霸王公司、裕德源等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光泰科技有限公司、浩翔科技公司等食用菌加工和经营企业,研究开发了银耳汤饮料、银耳酒、银耳饼干、银耳面膜、压缩银木耳等为主的7大系列20多个品种产品,其中山霸王银耳汤饮料一经推出便供不应求,在2014第91届重庆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深受青睐,达成订单3000万元,研制的首乌银耳胶囊和银耳多糖即将投产,初步形成了菌种生产、银耳种植、初级产品加工到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条。
产业体系日趋完善
四川省食用菌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巴中市银耳科研所、良种繁育及技术推广体系基本建成。建有菌种选育、科研用房1600平方米,有二级菌种生产厂房3600平方米,购置仪器设备180台(套),生产规模基本能满足全县生产需要,构建了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四川食用菌创新团队为依托、以巴中市通江银耳科研所为中心、以县银耳良种繁育基地为骨干的银耳良种繁育体系,开展了银耳新品种选育、银耳短段木熟料四季栽培、高温香菇覆土高产栽培、香菇层架栽培、大田栽培、黑木耳露地栽培等新技术、新模式的研究。育成的银科2011-1、银科2011-2等优良银耳菌株得到大面积推广,探索出了通江银耳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香菇立体栽培模式及室外越夏新技术分别获市县科技进步二、三等奖。
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
培育了大巴山、碧山、仙人嵌等21个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吸引了4500多户种植大户和60个营销主体,提高了耳菇农的市场组织化程度。龙头企业带动能力逐步增强。培育和引进了银耳公司、山霸王、光泰科技、裕德源、青栎公司等12家龙头企业,积极加入到生产基地建设中,与专合组织和农户签定订单收购合同,食用菌商品处理率达到90%以上,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营销渠道逐步拓宽
积极组织企业、专业合作社先后到上海、广州、成都、重庆等地参加农博会、西博会、渝洽会等展示活动,宣传区域品牌,拓展销售渠道;积极开展农超对接活动,仙人嵌、碧山村等食用菌基地先后与重庆、达州、巴中等大中城市的批发市场和超市建立了产品配送关系,基地食用菌直接与市场实现对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积极主动在成都、重庆等城市设立分公司、开设窗口,将食用菌产品推向大市场。
银耳文化挖掘有力有效
2004年,在陈河乡建立了通江银耳博物馆,通过历史文物、实景模拟、摄影图片、文字说明等方式,全面展示通江银耳独特的文化底蕴和中国银耳之乡厚重的历史内涵。今年,在高明新区新建了通江银耳博物馆,以平面、立体模型、实物以及多媒体手法,通过历史文物、实景模拟、摄影图片、文字说明、视频投影等方式,对通江银耳的生态环境、栽培工艺、历史典故、发展过程、神奇功效、产品开发等作立体式全方位展示;搜集和整理了一大批有关通江银耳的故事、传说,创作了一大批以通江银耳为主题的诗歌、散文、书画、歌舞,编篡了《通江银耳志》;开发了银耳全宴,丰富了银耳文化内涵;目前,通江段木银耳生产工艺正在积极申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业带动有力
围绕银耳产业建新居,杨柏乡仙人嵌村,陈河乡河坝场村、陈家坝村,诺水河镇梓潼村、碧山村等依靠食用菌产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全县初步形成了一批环境优美舒适、银耳文化特色鲜明的宜居耳乡新村;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开通幸福美丽乡村旅游专线,通江成为都市人避暑休闲、采耳体验,品尝银耳佳肴、体验银耳文化、享受乡下宁静生活的最佳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