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攻坚同奔康——通江开展“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纪实

04.09.2015  15:36

(巴中日报)“水、电、路的问题是我们村亟待解决的困难,这几样改善了,再搞个产业,在家门口就能挣钱,那我们日子就好了……”在通江县沙溪镇大林坡村,通江县委书记赵万先一边与乡亲们拉家常,一边用笔飞快记录着,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全是乡亲们的心愿。

  今年4月以来,通江县正式启动“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通江县委决定,每年4月为“万名干部下基层年度集中月”,全县所有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有“挂包帮”精准扶贫工作任务的部门(单位)的全体干部职工、所有乡镇干部职工,都要走进基层,深入群众,实施精神扶智、技能扶贫、产业扶长、助资帮困、助耕帮工、助学帮教“三扶三助”行动,开展政策大宣讲,落实困难大帮扶,抓好矛盾大化解,展开民情大调研,实施扶贫大推进等服务群众工作。

  干部驻村 结对帮扶攀“”亲

  “通江县供排水公司干部是我们家‘亲戚’。我住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过去吃水要到2公里以外的小河去背,水质特别差,县供排水公司驻村工作队主动与我们结成亲戚后,迅速解决安全饮水问题,告别了吃水肩挑背磨的历史。”近日,通江县板桥口乡大铜钱村三组村民冉兴德深情地告诉记者。

  记者在各边远山村走访时,常常听到类似的感人故事:生病了,有“亲戚”联系医院;缺技术,有“亲戚”上门传授;去办事,有“亲戚”可以咨询……

  在活动期间,157个驻村工作队深入农村,与农民结亲戚,同坐一条板凳,嘘寒问暖,详细了解群众在生产生活中亟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宣讲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律法规、科普知识等,教育引导贫困群众增强脱贫信心、提高致富本领、共谋脱贫路径。

  据悉,截至目前,157支驻村工作队通过“1+1”、“1+N”的方式,结对帮扶28533贫困户93635人,建立特困群众台账2800余册。召开群众座谈会1580场次,走访群众93000余人,收集社情民意3150余条,提交调研报告220余份。

  用心用情 因户施策拔“”根

  “我有啥问题都爱打电话向通江县农业局的王力立咨询。他是我的帮扶责任人,前段时间农活多,他还来帮我们搞生产。”在通江县新场乡七家沟村五社村民张弟成家,门框上有一个蓝色小牌子,上面清楚地写着帮扶人的单位、姓名、联系方式,以及被帮扶对象每一年的收入要达到多少。

  “这一张张小牌子,承载着全村107户贫困户的致富梦想。沉甸甸的责任深深地烙在每一个农业人的心上。”通江县农业局负责人介绍道。

  “你看,这洋芋多大个啊!这是通江县农业局去年给我们送的脱毒马铃薯种薯。他们还到田间地头示范栽种、管护,有了技术,产量当然提高嘛!”五社村民王守能指着门前刚挖回的堆成小山的洋芋,高兴地说。

  此次活动虽然集中一个月开展,但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没有终点。“要帮助建立永不走的乡村教师、永不走的乡村医生、永不走的科技带头人、永不走的群众工作队‘四支永不走的队伍’……”在动员会上,明确了帮扶目标。

  目前,157个县级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到帮扶村开展法规政策宣讲2850余场次,技术培训530期次,发放资料32000册(份),培训群众32800人次。

  大兴产业精准扶贫共致富

  “有了专家的指导和点拨,我要扩大银耳种植规模。希望以后多一些这样的技术培训,让我们在致富的路上少走弯路。”通江县诺水河镇柳林村的张大爷高兴地说。据了解,张大爷的自信来源于通江县旅游局驻村工作队,他们邀请通江县银耳科研所专家现场培训银耳种植技术。

  “我流转土地每亩纯收入300元,再到基地栽种、锄草、挖果等,平均每月务工收入达2000多元……”通江县毛浴乡干溪沟村2社65岁的向志伟,满意地算着如今的收入账。据通江团县委负责人介绍,该村引进了泉潮合作社,建立了中药材种苗基地,已发动2社老百姓把90%的土地流转给专业合作社,实现了村民“照顾老人孩子、就近务工”的愿望。“我家种了7亩药材,有金银花、白芍、黄芩、当归……”4社贫困户李生尧正走向致富路,“最划算的是黄秋葵,种植期只需120天,每亩产2吨,纯收入3600多元……

  据了解,该县建立了县、乡回乡创业领导和指导服务机构,设立1000万元创业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特色产业发展奖励资金、1000万元小额贷款担保资金,积极回引创业人士,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目前已引进卓轮公司、东虹农业等外来企业15家,赵阳初、熊纯华等回乡创业人士187人,每乡均有2—3名创业能人,累计投入资金达2.8亿元,极大地带动了贫困农户增收致富,为全县扶贫开发注入了新的活力。

  目前,全县已完成制定村级发展规划157个,落实帮扶资金3100余万元,实施帮扶项目200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