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县着力打造高山药乡

27.08.2015  18:43

  高山出好药。曾是唐代“药王”孙思邈采药驿站的通江县,素有“秦巴药库”之称。近年来,该县坚持从四个方面着力打造高山药乡。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到10多万亩,中药材产业成为经济新常态下农民增收的新路子。2015年,新增中药材种植基地2万亩,新增产值2亿元,药农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

  一、突出高山特色,分类建设基地

  围绕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实行山上山下、林区农区、毒药补药分类分片布局。在大通江河流域的林区重点发展川乌·附子为代表的毒性中药材;在小通江河流域深山区重点发展银耳为代表的食药两用中药材;在至诚—洪口—沙溪浅山区重点发展天麻为代表的滋补中药材;在广纳—铁佛—麻石农区重点发展何首乌为代表的道地中药材;在火炬—民胜—赤江丘区重点发展以玄参、丹参为代表的大宗中药材,形成两带三片中药材种植基地。在种植区域中,集中发展核心示范区5个,万亩示范片2个。

  二、培育经营主体,完善生产体系

  按照育繁推、产加销一体化发展的思路,着力构建中药材发展体系,大力打造“药种之都”、“高山药乡”。一是引进中药材加工企业入驻工业园区,建设中药材产业园。已引进千方中药饮片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在县工业园区征地85亩,打造集中药材生产、收购、加工、健康品开发、制药设备研发生产和物流于一体的现代巴药产业园,免费提供中药材市场摊位150个。二是在天然景区建设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以标准化药园推进药旅结合,已在“空山天盆”景区建川乌、附子中药材标准园500亩。共培育中药材专业合作社25家,家庭农场100家,初加工企业10家,中药材专业市场1个。三是建设巴药博览园,弘扬巴药文化。通江县圣欣医药有限公司投资300万元建设中药材博物馆,展示巴药的发展历程、历史文化、品种资源、发展前景。四是借智借力开展科技攻关。县政府在巴药产业园内建设专家楼,邀请国内中药材专家免费入驻,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和科技创新服务。

  三、创新发展机制,提升产业效益

  创新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带动、以农民为主体的发展机制,推动企业增效、农民增收。一是创新经营机制。推行“公司(专合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采取“参股合作、价格保底、劳务返包、利益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激发药农的生产积极性。二是优化种植模式。引导农民按照“林药”、“茶药”等套种模式和种养循环模式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提高综合产出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是创新销售模式。县政府巴药办加强与全国中药材市场产销衔接,中药材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推行“互联网+巴药”的方式,开通“巴中药材直通车Chinabayao.com”电子商务平台,实施建设视频实时互动系统和打造自有独立电商平台,以实现消费者与生产现场实时互动,实行七网联动,有效整合各平台客户资源,完善物流配送,实现节本增效。

  四、强化要素保障,打造高山药乡

  一是加强组织保障。成立了由县长王军为组长的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并组建了县巴药办,落实编制、人员和经费。形成了“主要领导牵头抓,分管领导亲自抓、部门领导具体抓、乡镇领导一线抓”的良好格局。全县出台了《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和《关于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意见》,坚持把中药材产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相结合,打造中药材产业“百亿工程”,到2020年中药材基地面积达到30万亩。

  二是加强资金保障。出台巴药产业奖励补助政策,对成片流转土地1000亩以上的,给予受让方每亩100元的资金补助,实行“以奖代补”;对带动农户300户以上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在项目、信贷支持上优先支持;对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和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的企业,分别一次性给予30万元奖励。整合发改、扶贫、农业、林业、水务、国土等涉农项目资金和救灾资金对中药材产业给予重点扶持,做到产业发展到哪里,基础设施就跟进到哪里。

  三是加强技术保障。县农业局成立了巴药产业技术服务组,组成30支服务分队,具体负责中药材生产技术的培训和业务指导;制定了银耳、天麻生产技术规程和四川省银耳饮片炮制规程等地方标准;制定桔梗、百合、川乌、大黄种植企业(专合社)内部标准。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品种攻关;依托县农技校、县农广校、职业中学开办的“中药材产地质量管理暨实用技术培训班”,普及中药材种植技术;利用“12316”农业服务热线和信息化手段,快捷解决药农生产中的技术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