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通江县民营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07.07.2017  12:03

为全面了解民营企业的经营状况,科学分析民营企业的特点趋势,着力解决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巴中市通江县工商联与相关部门开展了民营经济发展状况调查,对诺水河、涪阳、民胜等片区不同规模和类型的民营企业进行了实地走访。根据走访情况,现就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思考与建议提出一孔之见。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县民营经济实现了快速健康发展。据统计,到2016年底,全县民营经济组织注册总数达17000余户,其中,私营企业1800多个,专业合作社800个,个体工商户14500多户,从业人员近20万人,实现税收 37000余万元。民营经济已占据县域经济的“半壁河山”,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地方税收的主来源、就业增收的主渠道、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在产业发展、脱贫攻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次调研活动采取实地了解、问卷调查、组织座谈等形式,对12个乡镇23个经济实体进行了调查。

(一)企业分类

1.按性质分:有限公司9个,占比39.1%;专业合作社12个,占比52.2%;个体工商户2个,占比8.7%。

2.按行业分:农业企业18个,占比78.3%,其中专业合作社17个,占比73.9%;非农企业5个,占比21.7%,其中矿产开发企业1个,服务类企业4个。

3.按规模分:全县民营经济还处在发展起步阶段,从调查的23个实体看,规模以下企业22个,规模以上企业1个。其中营业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2个,占比8.7%,100万元以上的6个,占比26.1%,100万元以下的15个,占比65.2%。

(二)特点与趋势

1.农业企业占比较高。由于我县属农业大县,在民营经济发展上主要以农业企业为主,种植、养殖企业17个,农产品销售企业1个,非农企业5个,涉及石材加工、旅游开发、餐饮酒店、民营医疗机构、电子商务等方面。

2.专合组织发展较快。在调查的农业企业中,17个属于专业合作社,主要集中在以葡萄、药材为主的种植和以生猪、黄牛、肉兔、蓝鲨为主的养殖及以银耳栽培为主的食用菌行业,专业合作社以种养为基础,带动发展乡村旅游和康养产业,大部分采取“龙头企业+专合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在收入分配上,鹰歌葡萄庄园、方山乡村旅游公司创新了“土地流转+农民入社+劳务返包+按股分”的方式,犁夫生态牧业公司探索了“五统五包”的方式,实现了企业与农户共赢的局面。

3.新兴产业正在兴起。针对通江的银耳、香菇、豆豉等土特产品,企业在发展时冲破传统观念,建立电子商务,开展网上销售。如鹰歌葡萄庄园、方山乡村旅游有限公司设立了农村电商服务平台,个体工商户廖浩林于2011年在乡镇首家建立快递服务网点,还在淘宝上注册了网店,将银耳、香菇等土特产品销售到了省内外。

4.年轻人创业正在形成。在调查的23个实体中,创业人员年龄在40岁以下的有16个,占比69.5%,其中佳源生态农业合作社的李昱宏在外务工学习到养殖技术后回乡创业,刚刚30岁;宏伟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李伟还不到30岁,通过培训取得了新型职业农民证书资格。

二、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融资困难。在调研中,企业反映资金瓶颈非常强烈,突出表现为“融资难”。一是融资渠道窄,大部分靠自己东拼西凑,少数依赖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二是融资门槛高,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条件偏高,民营企业贷款大部分集中在农村信用社。三是融资担保难,大部分农业企业反映,土地流转由于权属问题资产抵押难,不能为企业提供担保。

(二)企业人才匮乏。在调研中发现,企业人才培养储备与经济快速发展不相匹配的问题十分凸显。一是观念落后,思想保守。当前一些民营企业负责人存在“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的思想,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气魄,创新意识不强,转型升级慢,依然维持在低水平发展状态。二是管理粗放,人才短缺。大部分存在资本结构“家族化”、管理制度“家长化”,经营决策“个人化”,没有长远的人才引进、培养、储备计划,缺乏懂技术善经管的中高级人才。在调查的23个实体中,大专以上从业人员16人,每个实体平均不到1人,中级以上职称23人,每个实体平均也仅仅1人。三是用工难,劳动力不足。当前绝大部分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在家中的大部分是老弱病妇,企业“招工难”问题突出。

(三)品牌意识淡薄。对于调研的诺水河片区有闻名全国的溶洞资源,涪阳片区有得天独厚的银耳资源,通江素有“溶洞之乡”“银耳之乡”也由此得名。然而,在与相关溶洞和银耳的民营企业座谈中了解到,企业的品牌意识缺乏,不注重品牌的创建和保护,如在溶洞方面,有中峰洞,有狮子洞,有宋江动……被笑称为“三十六洞主”;在银耳方面,有称陈河银耳,有称涪阳银耳,有称通江银耳,各自为阵。民营企业如何强化品牌意识,做好品牌宣传,将品牌转化为资源和资本,心中无想法。

(四)发展环境有待优化。在调研中一些企业反映,通江县近年来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服务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但一些单位和行业思想还不够解放,服务意识还不够强。主要表现在,一是政策享受不平等,虽对民营企业实施“非禁即入”,但操作中不免存在准入限制,民营企业难以享受到同等优惠政策。二是懒政问题依然存在,一些部门担心做多错多担责多,遇到问题能推则推,能拖则拖,导致办事效率低下。三是基础设施不配套,产业发展上的道路交通、水利灌溉、生产用电、网络通信等保障要素不匹配,企业发展缺乏后劲。四是政府诚信有待加强,为招商引资和脱贫攻坚,一些地方承诺事项无法兑现,影响了企业投资的积极性。

三、建议与思考

(一)努力拓展融资渠道。一要拓宽融资范围。通过引导国有商业银行,支持农村信用社,创新发展私募基金等形式,多层面向民营企业提供融资。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打破民营企业家族式、家庭化融资模式,积极发展股份制,通过债转股等形式,规范企业民间借贷,合法吸纳社会闲散资金,这样既能解决企业资金短缺发展难的问题,又能化解企业融资引发的社会矛盾,做到两全其美,一石二鸟。二要创新担保形式。探索由“政府提供风险补偿金+企业缴纳互助担保金”组成的互助贷款风险补偿担保基金,组建担保平台公司,结合企业固定资产评估、流动资金评估、信誉评估等形式为企业提供担保。三要强化信用体系建设。规范企业内控制度,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加强企业征信建设,增强企业诚信意识,提升企业诚信度。

(二)合力加强人才建设。一是加强技术培训。一方面,企业要组织员工开展技能培训,对技术性较强的岗位,采取“一带一”的方式,进行一对一的培训,手把手的演练,对关键岗位通过送出去学习,提升员工个人素质。另一方面,政府要将经济专家或知名企业家请进来,对企业管理人员,特别是中高级管理人员开展面对面授课,更新经营理念,提升管理层综合素质。二是加强人才引进。企业发展的一些技术性人才和中高级管理人员,很难短期培养出来,需要通过公开招聘引进,政府可以对民营企业引进的高层次管理人员提供保障性住房、安家补助等优惠措施,或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企业挂职锻炼。三是加强人才储备。政府和企业要积极与高校合作,针对企业发展的紧俏人才,建立储备人才库,量身定做培训计划,通过用事业引进来,用感情和待遇留下来。

(三)着力塑品牌育产业。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绿色耳乡·红色通江”的发展定位,一是在“绿”字上做文章,围绕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创建活动,坚持政府主导、部门主责、企业主体,突出抓好以“通江银耳”“青浴黑猪”“罗村茶叶”和“空山核桃”等为代表的通江特色品牌。坚持走“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路子,做大做强以“巴山牧业”“山霸王”“罗村茶业”等为代表的优秀民营企业。二是在“”字上下功夫,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规格定位、高层次开发的发展思路,深度挖掘王坪烈士陵园和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这道靓丽的“红色旅游”风景线,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重要基地这张特色牌。三是坚持“绿”“”结合,文旅相融,连片综合开发诺水河溶洞-临江丽峡-两河口红军入川纪念广场-空山战役遗址等景区资源,把绿色生态和红色文化紧密融合,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资本优势,释放资源红利。

(四)全力优化发展环境。一是健全组织机构。成立民营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由县民营办牵头,会同市场监督管理、税务、金融等相关部门,适时召开融资洽谈会、项目推介会、信贷供需对接会等,及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二是建立负面清单。坚持“非禁即入”原则,制定负面清单,梳理和兑现扶助政策,定期开展督查督办,让民营企业顺畅进入市场,公平参与竞争。三是优化服务环境。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行政审批程序,建立协调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促进部门之间数据互联互通,推行“串联+并联”的快捷审批方式,构建“一站式办理、一次性告知、一条龙服务”的审批流程,把能放的放下去,能简的简到位。完善行政审批监督机制,强化审批的效能监察和过失问责,严肃查处行政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