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县推进产业扶贫成效明显

01.04.2015  12:12

第一,突出特色产业的支撑作用抓扶贫。 坚持把产业培育作为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增强“造血”功能、促进增收致富的重要内容抓好抓实。 一是紧盯主业,规模发展。 以有机产品为方向、以综合产值4百亿为目标,着力抓好食用菌、茶叶等4大特色产业,在至诚—洪口连片扶贫区域规划发展核桃、中药材产业,户为单位、连片推进、全域覆盖,确保家家有项目,户户有产业,推进一片,建成一片。 二是“接二连三”,高效发展。 按照  “特色产业+  巴山新居+乡村旅游”的大农业发展思路,坚持产村相融,三产互动。充分利用林地时空,实行林果、林药、林菌、林牧、林游等综合发展。四川千方药业在空山、烟溪等地发展中药材基地1万余亩,投资3亿元在春在工业园建设千方中药产业园。唱歌乡把特色产业与新村建设、康体养生、石林开发有机结合,带动了区域发展。引进东虹农业公司在至诚镇发展核桃5000亩,套作丹参等中药材,长短结合,以短养长,投产后年收入可达5000万元。 三是技物配套,服务发展。 一方面,立足通江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定位,以创建全国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和全省农产品质量监管示范县为契机,严格按照有机标准生产,打好生态有机牌,提升产品竞争力。另一方面,加强科普服务,县上成立核桃、茶叶、食用菌、生态养殖等产业发展中心(科研所)。引进川农大在唱歌乡建设野生核桃研发对比品种示范基地,着力地方优良品种选育培育。启动诺水河镇万亩核桃高产技改示范区建设,推广高枝嫁接技术,进行低效林改造。在广纳镇、诺水河镇建立1000亩核桃良种采穗圃和种苗繁育圃,在烟溪乡印山坪村成立全市首个核桃产业技术研究院,采取公司+研究院+专合社+技术服务队的模式,为全县核桃产业提供技术支持;同时推广良种核桃工厂化双舌嫁接技术,年可提供50万株嫁接苗木,投产时间可提前3年。

第二,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效应抓扶贫。 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挂联、扶持扶贫龙头企业以及干部驻村帮扶引进业主等工作制度,积极培育扶贫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农户从事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去年引进培育省、市级扶贫龙头企业10余家,培育专业合作社196家、家庭农场牧场100家,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实行“参股合作、价格保底、利益返还、流转佣工”四种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农户增收致富。 参股合作: 农户将土地、林地按亩量化折股,交由企业统一经营,实行按股分成; 价格保底: 企业按每亩800斤黄谷的当年市场价格支付给农户,保证农民最低收入; 利益返还: 企业在产业投产后,每年在纯收益中按“二八”比例对入股农户再次分红; 流转佣工: 农户在产业基地和企业务工,获得劳务收入。卓轮公司在龙凤场、广纳等乡镇发展核桃、中药材2.3万亩,带动农户2000多户,常年固定用工200人以上,每个劳动力月均收入超过2000元。龙虎山茶叶专业合作社年销售收入2400万元,二次返利90万元,茶农人均增收6000元。

第三,营造回乡创业的良好氛围抓扶贫 。积极开展“反哺家乡、回馈故里”爱心活动,用家乡情结、优势资源、优惠政策,引进外来企业发展产业,鼓励返乡务工人员回乡创业。 党政引导上 ,成立县回引创业工作领导小组,支持全民创业,鼓励干部群众领办产业。开展“挂包帮”活动,全面落实驻村工作队脱产驻村工作机制,县级领导每月深入挂包村2天以上、驻村干部每月驻村不少于20天。 政务服务上, 建立了县、乡两级创业指导服务机构,通过通江门户网等媒介及时公布产业政策、发展规划、办事指南等信息,为返乡创业者办理手续开辟  “绿色通道”。 融资政策上, 县财政设立1000万元全民创业发展专项资金,设立特色产业风险基金,落实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贷款等创业扶持政策,近年来累计为364名创业农民工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800多万元;信用联社、邮储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推行“巴山新居贷”“特色产业贷”等新型金融产品,投放支农贷款4.6亿元;全县成立27个扶贫资金互助社,入社贫困户2000余户,发放借款450万元。 用地保障上, 将旧厂房、废弃校舍、农民旧宅基地等登记转为工业用地或建设用地,鼓励建标准厂房租给创业者使用,在广纳、民胜等乡镇设立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减少了返乡创业人员用地成本。全县先后引进卓轮公司、东虹农业等外来企业15家,米祎兵、邵攀等回乡创业人士187人,每乡均有2—3名创业能人,累计投入资金达2.8亿元,极大地带动了贫困农户增收致富,为全县扶贫开发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