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五统筹”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30.11.2014  17:12

     “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毫不逊色于城区”“再也不用为择校发愁了,在家门口同样享受优质教育”。这是通江县实施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试点改革后,学生和家长对教育均衡发展的认同。

  统筹顶层设计

  实现政策体系均衡

    “往年秋学期开学,一年级的招生、进城务工子女就读成了我们县难以解决的问题,一个班的学生多的达到90人以上,家长怨言大,自从今年城区学校改扩建后,实行划片招生,严格控制班额,家长的意见少了,我们的工作也好开展了。”一说到解决城区学校招生和进城务工子女读书时,通江县教育局局长董洪卫感触最深,不用再写“关系条”和“打人情电话”。

    为了化解通江城区学校超大班,通江县在城区预留教育用地1200亩,新建了石牛嘴小学、周子坪小学,扩建了两所完小;春在思源实验学校、高明职业学校两个市级重点项目正在加快建设进度;重点镇、中心村、聚居点、连片扶贫区域学校改建面积达到1.5万平方米,新建教师周转房2170平方米、幼儿园11所;第一批‘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已在全县288个教学点实施,拟采用“融资租赁”的方式为全县969个班级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以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名学生为目标,构建全面普及、发展均衡、质量优良、布局合理、充满活力的教育体系。”董洪卫介绍,教育规划城乡一体,县委、县政府把城区、乡镇村教育纳入全县教育发展大盘子,制定了《通江县统筹城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统筹教师配备

  实现师资力量均衡

    “以前,我都是埋头教书,教学质量老是提不高。自从拜蒲兴平老师为师后,明显感到课堂教学和以前大不一样了。”今年10月,长兴村小学教师罗鹏在县上的教学技能赛中获奖后,把功劳都归于统筹教师配备工作。在这所农村小学,得到蒲兴平“好处”的不仅仅是罗鹏一人。听老师们讲,这位从石庙中心小学下派到长兴村小学的教师,经常组织开展教学研讨、反思活动,还手把手教大家撰写论文。

    为统筹教师配备,实现师资力量均衡。通江县2014年新增1000个教师编制,通过人才引进、“985工程”、“211工程”的实施和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解决了长期以来教师缺编和学科不配套问题,并通过整合县教育培训资源、远程培训和新课程教材教法检测等多途径提升教师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同时,采用上派下挂的方式,交流教师400多余人。通过改善村小教师生活工作环境、加大奖励力度、提高教师补帖,培养一支永不“掉队”的乡村教师队伍。

  统筹教育教学改革

  推进优质资源共享

 

    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通江县建立了“一纲五目”,坚持教育质量考核末位淘汰制;积极开展“学生阳光体育活动”,评选出县级阳光体育学校15所,推荐市级阳光体育学校10所,铁溪小学《以竹资源开发为载体丰富农村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的策略》课题成果获国家级教育科研成果奖;创新特色教育,全面开展国学经典进校园、进家庭、进社区活动,努力构建慧雅校园、儒雅家庭、和雅社区,培养文明学生和市民。

    为有效实现城乡学校教育资源共享,制定了“1+1”结对帮扶工作实施方案,全县54所学校结成28个对子,帮扶资金达40余万元;成立26支县内名师送教下乡队伍,定期到农村学校开展支教活动;对孤残儿童实行教育系统干部职工一对一帮扶,在孤儿学生关爱活动启动仪式上,募集关爱资金111万元。

  统筹发展民办教育

  构建多元办学格局

    据悉,通江县现有民办教育机构59所。其中民办中等职业学校1所,民办培训机构18所,民办幼儿园36所,民办义务教育学校4所。

    该县将民办教育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广泛吸纳民间资本投资教育,积极引进企业、名校等举办民办学校,仅2014年,新办幼儿园2所,新建并完成迁址1所民办九义校。

    加大对民办教育的扶持,落实政府委托承担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同等享受财政补助的政策,对民办学校用地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同时将民办教师培训纳入与公办教师同等对待,同等培训,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一同参与职称评定。

  统筹落实保障

  确保教育均衡发展

  3月25日,在县实验小学,通江县总督学为23名督学颁发了聘任证书,并与每位督学签订了督学履职责任书,标志着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在通江县正式拉开了帷幕。

    在短短的9个月时间内,督学们深入14个督学责任区对96所学校在学校教育管理、保障条件、评价机制、体质状况等进行了专项督导,提出整改意见214条,督促整改210条。

    为统筹落实保障,该县建立了教育经费审计监督和统计公告制度,加强教育经费监管,严禁挤占、挪用、统筹教育资金,夯实了教育均衡发展经费保障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