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宵供电取消之后

20.05.2016  19:25
作者:蒲仕明 来源:后勤服务总公司

    
  “五一”假期的最后一天,在雅安和成都两校区试行了四年之久的宿舍通宵供电政策走到了尽头。“恢复控制供电”,大家一度担心同学们会“有意见、有反弹”,政策已实施三周以来,同学们的生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我们深入一线,全方位呈现“通宵供电取消”后的新常态。

   缘起:民主管理的范本

  试行通宵供电,是尊重同学们的诉求;终止通宵供电,也是尊重同学们的诉求,总之在现有的框架和原则下,尽最大可能维护公共利益。

  2012年夏天,同学们通过回音壁、微博等平台纷纷反映学习空间不足、夏季天气太热等问题,通宵供电的呼声居高不下。学校领导指示后勤,要充分关注并解决同学们的诉求,对涉及到大多数同学的利益问题“不回避、不推托、认真调研、认真解决”。后勤委托学生会对全体住宿学生开展问卷调查,根据超过3000份调查样本显示的供电认知和预期,设计了多套供电方案(包括维持现状)作为备选。随后召开了50余名学生代表参加的听证会,最终做出了在雅安、成都两校区试行“以宿舍为单位,自主申请、自律管理”的通宵供电方案。

  彼时,微博上一片欢呼,试行举措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支持,更是引起了其他学校的“羡慕嫉妒恨”。“充分体现了学校的人文情怀,是学生民主参与学校管理的一次尝试。”在学生会的平台上,一位同学评价。尽管只是“试行”,但相对很多高校,川农大率先迈进了“自主控电”的时代。据统计,在刚刚实施通宵供电政策的2012年7月,就有超过70%的宿舍提交了通宵供电的申请,到最高峰的2012年底,实现通宵供电的宿舍已经达到80%。

   过程:公共利益的维护

  尽管在制度设计上赋予了每一位宿舍成员对于通宵供电的否决权,但“当面拒绝室友的要求,其实比较为难。”

  试行通宵供电后,一方面大大方便了同学们的生活,使大家“更加自由地安排自我作息”。但问题亦随之而来:一是对习惯养成的影响,部分同学自律精神的不足使通宵供电“画图学习”的初衷走向了“游戏韩剧网购”。二是同寝室内部成员不同作息问题的影响,“有人怕光怕声响,有人网战到天亮”。三是部分宿舍夜间喧哗造成了对邻近宿舍、单元的影响。“他们享受着通宵供电带来的便利,却已然忘却了对当初申请通宵供电的承诺。”宿舍是一个公共空间,管理目的是维护公共利益。实际上,大多数人其实并不一定需要通宵供电来完成学业上的要求,但少数人的利益在“情面”的掩盖下得以放大。

  面对问题,宿舍管理部门开始着力推动一些“配套政策”,如匿名投诉制度、宿舍联管制度等。最终所收获的效果甚微,总会不断被部门人以一己之私而突破。2015年6月举行的第十三届学生代表大会,有若干提案直指这一实施三年之久的“试行政策”需要改革。更多的同学选择了“用脚投票”,到2015年底,学校选择通宵供电的寝室已悄然低于40%。起于民意,止于民意,这是民主管理的核心所在,也是维护公共利益的基石。在这样的背景下,后勤服务总公司再次启动了新一轮的调研。

   契机:学校发展的破局

  试行通宵供电的根本原因,是相对短缺的资源。“学习氛围浓厚,学习空间不够。要想熬夜赶图,只能待在寝室。”

  正是学校建设的强力推动,为宿舍供电问题赢得了契机。2015年,动科楼、林园楼先后落成,大大拓展了同学们的学习空间,“从四教蔓延到图书馆的抢座战役”的现象大有改观。2016年3月,位于各公寓楼顶的学生自习室正式启用,在宿舍通宵学习的同学有了新的阵地。在雅安校区,经历了艰苦卓越的灾后基础设施重建之后,学习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一言以蔽之,现有的基础设施条件已经能够基本满足个体需求,政策需重新回归公共利益维护的轨道。”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评估之后,2016年4月25日,一纸关于5月2日取消本科宿舍通宵供电的通知刷爆网络。有人点赞,有人自嘲,有人支持,有人不解……整体来看,“通宵供电弊大于利”的呼声更多。

  5月2日晚,断电如期而至,“试行”四年之久的自主通宵供电政策走向了尽头。微博“青春川农”写道: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取消通宵供电的第一晚,大家早点睡吧,愿大家好梦!

   影响:高于预期的评估

  在实行新政策之前,从后勤到学工到学院,都有过不同的担忧。毕竟对于同学们而言,通宵供电“试行”四年,已经成为习惯,应该充分理解。

  新政策实行两周以来,这些担忧并没有出现,同学们的表现远远超出笔者预期。在对宿舍的随机走访当中,几乎全部同学都对这一政策表达了理解和支持,“晚上12点才停电,完全够用了。”“如果学习的话,去自习室就好了,又不算远!”“通宵大多数时间也是看网剧打游戏,也想改,但控制不住啊!”一部分同学也指出了还需改善的地方,例如自习室的管理、寝室生活的重建等。

  从屋顶自习室的使用情况来看,宿舍的学习氛围比往常更为浓郁。从运动场增加的夜跑者来看,告别通宵供电带来了“新的活法”。现有的制度既能够满足大多数同学的需求,硬件的发展也能够照顾到部分人的自由选择——尊重个体需求,维护公共利益——这是新政策能够实现平稳过渡、超出预期的原因所在。

  当然,新的政策仍有亟待完善的地方。据悉,后勤部门目前正在从两个方面积极开展工作:一是在硬件方面,加快建设,使屋顶自习室更加完备、更加舒适、更具功能性;二是在软件方面,结合学校110周年校庆主题,开展宿舍文化建设系列活动,让走出通宵供电的宿舍充满阳光和活力。

  制度不是万能的,不可能让全部的参与个体都能够得到满意的答案。但一项优秀的制度,必须既能考虑到多数人为代表的公共利益,也能够兼顾少数人的个体诉求。充分评估现有的客观条件和整体环境,聆听并参与主体的需求,管理者多些耐心、参与者多些理解,就一定能够收获良好结局。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微信 更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