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海关首架“区域通关”模式引进境外飞机顺利通关

25.03.2015  10:53

    新华网四川频道3月25日电(本网记者 杨迪)3月24日凌晨6:30 ,天还没亮,成都双流机场海关关员已经在机坪上忙碌,今天他们要验放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从欧洲空客公司采购的一架A319飞机,价值 4700多万美元。

    此架飞机是国航为增强运力订购的,3月在德国汉堡总装厂完成总装,3月23日正式与国航完成交付,即将投入国航运行任务。

    不同于以往,这架飞机采用的是“属地申报、属地放行”的区域通关一体化模式,这是成都海关第一次作为口岸海关应用该一体化通关模式验放航空器这种特殊进口货物。

    随着京津冀区域通关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区域通关一体化的顺利开展,海关“大通关”模式将成为海关改革工作的重要趋势,此次采用该种区域通关模式为航空器办理通关监管手续,是成都海关在“大通关”改革工作中的积极探索。

    此前,成都海关已与乌鲁木齐、郑州、海口等地海关积极联系,探索区域通关合作的可能性。2014年作为航空公司的属地管理海关引进飞机7架。此次成都海关根据企业需求,采用区域通关一体化模式,首次作为口岸海关验放飞机,飞机在使用地进境,改变了原传统转关模式。以前,国航的该架进口飞机需要从德国运往北京,在北京完成报关申报及验放手续,再调机到成都。现在只需在北京报关完成通关手续,飞机从德国直接运抵成都进行实物查验。节约了国内由北京到成都的转运运输成本。

    成都国际进出口有限公司储运部经理陈黎表示:“以往引进飞机需先飞抵北京,办结通关手续再调机至目的地,耗时1至2天,而采用‘区域通关’模式引进的飞机由境外直飞目的地,报关放行时间缩短至6小时以内,这样一来,不仅仅是缩短了时间成本,引进飞机所需的燃油费、起降费等资金成本也降低了至少20万元,也极大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效率。

    成都作为中国内地“航空第四城”,航空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空港口岸功能日益突显,国际航空枢纽地位进一步提高,海关也在不断探索海关业务改革与企业实际需求的契合点,为企业实际需求量身定制更加多元化的通关模式,助推地方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