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了路,就通了希望(扶贫手记)

08.06.2016  20:51

 

  当上贫困村第一书记,才明白扶贫攻坚不是开开会、动动嘴就能办到的。扶贫工作靠的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滴汗水摔八瓣”,跟老百姓一起熬、一起拼,用实实在在的效果赢得他们的信任,才能把脱贫的希望逐步实现。

  砸锅卖铁,先把路修好

  下村前,对于村里条件的艰苦,虽有一些心理准备,但去村里报到那天,一路的泥泞和颠簸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通村的唯一道路是25年前村民们靠手刨肩扛挖出来的一条7公里长的机耕道,只有拖拉机能勉强开过去。每到下雨天,路面就烂得一塌糊涂,我坐在拖拉机上,溅了一身的黄泥汤。

  后来有村民告诉我,机耕道在下雨天是走不得的,万一遇上山体滑坡就危险了。汛期时,村民要绕行10多公里的山路出村。我查看了地图,发现新山村到镇上和县城的直线距离都只有4公里左右,区位优势很好,不能因为路不通就守着金饭碗要饭。

  于是,我召开了下村后的第一次村民大会,大家对修路的决定都举双手赞成。但村里穷,集资修路行不通,我只有往区里跑,跟各部门要项目资金。求人办事,都会有难度,但一想到全村近800名老老小小在惦记着修路,我就有了底气。结果,项目资金到位得非常顺利。

  我忘不掉,修路开工那天,每个村民脸上都写着喜悦,大家争着投工投劳,70多岁的村民陈喜德问我这次修路的资金够不够。这位老人翻了一辈子山路,太希望能有条出村的坦途了。我告诉他,要是拨下来的资金不够,就算砸锅卖铁我也要把路修好。

  通路的那天,村民们都来施工现场,他们带着凉开水和鸡蛋来慰问施工队,还有人专门开拖拉机来新路“蹚道”。我看着眼前的一切,长舒了口气:新山村从此和镇上的高速公路接通,再也不会穷下去了。

  扶贫,难点在“扶观念

  路修通了,更大的问题摆在面前:新山村地处山地,耕地面积少,而且村民多外出打工,一缺地二缺人,扶贫难题怎么破?

  跟村里的干部们商量,大家都直摇头:“这么多年,大家都穷怕了,要能有办法,早就想到了。”到邻近几个村调研了一趟,我心中渐渐有了主意:通过土地流转,引进农业公司搞水果种植,借此发展观光休闲农业。

  没想到,这个想法在村民大会上引发了激烈争论。出村打过工的年轻人都为这个提议叫好,但是年长一些的村民却都顾虑重重。78岁的村民郭树忠在村里威望颇高,他说:“我们守着土地过了一辈子,把土地流转出去,就像挖了心头肉一样。

  流转土地并不会改变农民的承包权,这是法律上的权属常识,可村民们还是拗不过这个理。我挨家挨户地跟村民们讲,流转只是把土地“”出去。为彻底打消大家的顾虑,我组织村民代表们到隔壁区县参观。他们依靠土地流转建立起的万亩果园、大型种养基地让村民们眼馋。“别人搞得好,我们也能搞好,就跟着第一书记干!”曾经反对土地流转的郭树忠成了我的忠实“拥趸”。很快,新山村流转了500多亩土地,还引进了一家农业科技公司发展水果产业和养殖业。

  有了希望,就有了干劲

  当上第一书记后,让我最感慨的,是村民们精气神的变化。

  刚到村里开村民大会,讲到脱贫致富时,大家脸上一片漠然,仿佛脱贫是个遥不可及的梦。如今一开会,还没轮到我发言,大家就兴致勃勃地聊开了:“看到新栽的果园没有?听说要办农家乐。”“我就在那儿帮忙剪枝,每天能挣一百多元呢!”“我想把门前的堰塘再修整下,搞渔家乐。”……

  即将通车的兰渝铁路将在村里设置一个客货站,这让村民们看到了更大的希望。

  “客货站一修好,区里就可能会修一条快速通道连接城区和镇上,这条通道肯定会经过我们村!”“等通车后,来我们这里旅游的人是不是也越来越多了?”“我们这里有果园,交通又方便,搞旅游接待肯定能脱贫。”上次村民大会,我刚说出这个好消息,村民们就喜笑颜开地聊了起来。

  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聊着,眼中都闪烁着对脱贫奔小康的期盼,我相信,这个期盼很快就要实现了。

  (记者 张 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