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顽疾逐一破除 重拳推进本科教学改革

05.01.2016  10:01
作者:李劲雨 来源:宣传统战部

  
  “提高本科教学质量”,这是学校2015年发展的重大命题,以校长郑有良、副校长杨文钰为首,掀起了一场本科教学改革的系统工程。教务处联合各个学院,共同分析本科教学质量生成过程和质量关键控制点,系统地调查、梳理了教学质量、管理、评价的方法,从程序、制度、规范等多方面堵住管理漏洞,通过技术组合形成新的本科教学评价的平台系统,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认清形势,专业建设首当其冲

  去年,教育部在上海、浙江两地启动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试点,考生先填报专业,后填报设有该专业的各所高校,录取不分批次,实行专业平行投档。给了我们一个强烈的信号,新方案将引起高校专业的重新洗牌,专业实力的高低对吸引优质生源报考产生极大影响,直接关系到各所高校的未来发展前景。

  改革势在必行,任何一所高校不敢不踏准节拍,跟上步伐。

  教务处结合教育部2013年10号文件确定的高校审核评估指标体系,组织22个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无本科专业)开展专业自评,对83个本科专业(4个新批专业除外)进行全面梳理,听取专业负责人汇报,参与专业发展讨论,实地考察实验和实训场所。一位学院负责人称,当了多年院长,教务处3位领导都来调查专业建设这还是第一次。

  我校本科教学一直秉承彰显优势、突出特色、因地制宜的专业建设理念,品牌、特色专业以办学底蕴取胜,拥有实力雄厚的学科资源,培养了大批引领产业发展的拔尖人才;一些专业紧贴时代前沿,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新兴行业的紧缺人才;一些专业瞄准地方经济发展特色,立足地方优势产业培养技术骨干;一些专业找准教育教学实践与服务社会需求的最佳结合点,让学生拥有多项专业技能、社交技能,让学生成为职场上的抢手人才。

  然而,光鲜的表象之下,潜在的问题不可忽视。

  各个专业的自评指标丰富,涉及专业定位与目标、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招生就业、质量保障、专业特色等,覆盖了专业建设的各个方面。各个专业自评报告总结自身发展的现状、问题,对专业未来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具体思路和对策,为学校2017年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提供了大量基础数据,并明确了专业建设今后努力的方向。

   创新机制,激发教师本科教学热情

  怎样将注意力转移到本科教学上来?如何激发教师们的上课热情,把更多心思放在学生身上?

  郑有良在思考这一问题,100万元专项经费奖励三尺讲台上的精英们的课堂教学质量奖隆重出炉。与川大、浙大几十万重奖一位教师不同,我校100万元奖励100名教师,奖励面更加广泛,这在学校发展史上是无前例的。

  授课精英的评选,由各个学院推荐,从中再进行特等奖的遴选,先后要历经综合评价、自我总结、教学设计、现场说课以及对日常调停课,甚至早退迟到等关卡的严密考核,捧回特等奖的难度非同寻常。但是,此项奖励仍让奉献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们振奋不已,基础课教师前来摆擂,专业课教师参与论剑,讲师们不甘示弱,教授们也来争霸,大家似乎感受到了本科教学“双支计划”的诞生。

  今年教师节当天,学校仅组织本科教学质量奖的获奖精英们召开座谈会。党委书记邓良基、校长郑有良等校领导亲自颁奖,悉心听取对本科教学的意见建议,包括对专业支撑的厚此薄彼、顾此失彼的分析。会议的积极效应立竿见影,教师们感到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条生命线,得到了空前重视。

  虽说,两年一次的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今年照常举行,因为评价机制的多元化、立体化,凸显出非同寻常的意义,也昭示着教育教学改革的走向。竞赛理念由讲好一堂课延伸到讲好一门课,由原来的20分钟讲课评价,改为对课程的全面考察,即对参赛老师的课程设计、现场讲授的专家评价、学生对现场和近两年的教学评教、教学反思进行综合评价。现场讲授的内容,又呈现不确定性,教师要准备3个不同章节的3个内容,随机抽取一个内容讲授,如此更利于考察教师的日常授课水准。

  无论授课精英评选,还是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奖项含金量与往年明显不同,即便这样,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杨文钰仍然感到不满意,他悄悄去听获奖教师的日常授课,学生玩手机的现象仍时有发生。他指出,学校今后将加重日常课堂评价,评委不止听参赛者的一堂课,平时也要随机去听,课堂质量好坏的评价要做到常态化、立体化、制度化。

  多个信号显示,学校在大力倡导“崇尚教学,追求卓越”的风气。

   关口前移,强化学习过程管理

  作为班主任,有些人迎来了一个忙碌的秋季,找个别学生谈心、与家长沟通的频率不约而同地增加。原因是,学校严格了学分预警制,在秋季审核每一位学生的学分,学分警示管理更加严格。比如,往年累计欠20.0~29.5学分的学生可以随班试读,现在必须编入下一年级。

  学分预警制是对学生学业进展的监控手段,有利于消除学生们临近毕业补考过关的念头,也堵住了老师补考‘放水’的漏洞。教务处处长傅新红介绍,平时总有少部分学生放任自己、虚度光阴,找不到正确的奋斗方向。当他们被第一次补考通知单唤醒时,当他们收到第一封来自招聘单位的婉拒信时,才会蓦然发现,大学四年荒废了学业,所学不多,关口前移正是对症下药的一剂良方。

  针对学生学习过程管理,学校凸显了一个“狠”字,逐步推进的环环合格管理模式,让学子们不再那么轻松悠闲。比如:一门功课满分为100分,平时成绩取得50分,如果期末考试占50%,只要拿到20分,从理论上说这门功课就算过关了,完全不利于对知识的用心掌握。学校设置了一道道门槛,平时作业只有每一次都及格,方允许参加课终考试,彻底扭转学生“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及格万岁”的心态,从而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的考核。

   课堂质量,督查严格评价与诊断

  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师生共同发展的生态性课堂,这是本科教学工作的一个新要求。

  杨文钰反复要求广大教师加大课堂管理力度,强调教师是课堂第一责任人,不允许在课堂上出现“低头族”,不允许学生分散座位,不允许玩手机,不允许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寓信息技术于教育教学中,注重采用启发学生思维和培养能力的推广参与式、启发式、案例式、研讨式、翻转课堂、微课堂等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质量监控的新招也层出不穷。

  成都校区一位老师最近有些紧张,原因是每一堂课都有人来督查。针对个别教师只管上课,不管课堂纪律,教学督查重点监控课堂教学情况,聚焦教师对课堂的管理,某一上课时间段,多少人在睡觉或玩手机,学生是否在做其他事情,教师是否及时干预管理等均被督查们一一记录在案,再通过管理系统将教学秩序、督查评价、学生意见和建议向任课教师通报,课堂质量好的给予鼓励,课堂纪律差的给予提醒。

  学校还针对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开展了专项督查督导活动,近几年新入职的教师、助教、助课学生、实验员都是督导督查对象。在此基础上,都江堰校区的督查工作更深入,对本科课程的试题、试卷等开展了检查,凡是涉及教学质量环节的内容都在督导督查范围之内。

  看似对课堂的严格督导督查,实则在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敲响警钟。教师们想要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自己要先变身,变“教学”为“导学”,激发学生的潜在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变“听学”为“研学”,不再让学生跟在老师的身后亦步亦趋,不要让学生成为课本或经验的奴隶。

   条件支持,经费向薄弱专业倾斜

  作为百年老校,优势专业的实验条件不缺,实验经费不缺,师资队伍合理,教学经验丰富,而一些新建专业、工科类专业条件相对薄弱,极需加强实验、实习、实训、课堂建设等条件的建设。

  为此,学校专门投入400万元专业建设经费,其中100万用于人文社科艺术类、300万用于理工类专业建设,强力推动专业均衡发展。专项经费的使用原则是向新建专业、条件相对薄弱的工科类专业、学生人数多社会需求大的专业倾斜。

  专业建设费支持的前3名依次为机电学院、水利水电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最近,经费划拨到各自帐上,教学条件、实验室、课程建设等均有望在明年实现上档升级。

  为了实现大班教学、小班讨论,教务处工作人员想方设法地为每个校区规划小班讨论教室。他们主动向任课老师征求意见建议,按照分组讨论的需求来设计布局,营造有利于小班讨论的外部环境,希望学生在分组讨论中学会用心思考,寻找筛选自身有用的信息,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和体系。

  傅新红说,一位教师曾在教学楼过道上向学生做示范、组织学生讨论,感觉太亏欠我们的老师和学生了,必须建设足够的适合小班讨论教室,并科学承认教师们的工作量,鼓励师生的课堂研讨。此外,一位教师搞多个小班讨论,能否有足够的精力来保证质量,助教配备、教室改造、设备配套等一系列问题都在思考和规划当中,她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除了硬件建设,学校没有忽视工作量的硬性保障。教务处对各个专任教师的工作量做了全盘统计,发现同一个专业的教师,课程多者昼夜站讲台,课程少者几乎无课可上。师资配置不合理,严重地影响一些教师的身体健康,也影响到一些课少者的收入。为此,经学校党政联席会研究,专门出台《本科教学任务安排暂行规定》,明确每位教师每学期承担的课程数量、实验小班人数、每位本科导师指导毕业生人数等,落实教学任务时要优先安排高水平专任教师,其次考虑兼任教师。

   师资培训,促进各类教师教学成长

  什么样的教学是好的教学?什么样的教学是高质量的教学?

  “我宁愿不评教授,也要把学生教好,把课上好。”基于对本科教学工作的热情,农学院李晓玲老师和风景园林学院付而康两位教师被送到北京学习翻转课堂的授课方法。教务处力求通过对舍得投入精力、对教学兴趣深厚者的培养,再邀请他们做示范课展示,来提升广大教师的授课水平。

  近几年,随着进校工作博士数量的增多,新教师们的知识和专业能力非常强,但缺少教学经验。一些老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也较为陈旧,动辄满堂灌,缺少互动环节;个别教师因备课不充分,对所讲知识一知半解,所授内容不透彻、不清晰,遭到学生投诉。

  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工作,应声启动。为将方案做得科学有效,教务处和人事处征求了大量意见建议,先后5易其稿。方案明确规定:新进教师入职2年内须参加校内培训;教师每工作5年须参加培训1次;拟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必须参加校内培训。同时,学校要求新进教师须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和学校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合格证书的“双证”,才有资格站在讲台授课。

  2015年7月,2013年6月份以来的新入职青年教师和少部分教学质量有待提升的教师共93人接受了首届校内师资培训。校内外专家围绕理念创新、师德师风、教学制度、教学规范、教学策略、教育技术展开培训,帮助青年教师们完成教学基本功训练、积累三尺讲台上的教学经验。培训历时4天,参训教师听得认真,获益匪浅。

   三大计划,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学校以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科研兴趣培养计划、专业技能提升计划为着力点,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自主参与科学研究,逐步实现学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的全覆盖,打造多选择、易参与、助提升的课外实践平台。

  今年,学校立项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110项,申报获批省级项目100项、国家级项目50项,为历年之最。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题进行实验,充分贯彻学生“自主选题、自主设计、自主实验、自主管理”的“四自”要求。90%以上的项目在结题总结中提到,同学们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收获较大,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科研素养、实践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论文写作能力、自主学习和发展能力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科研兴趣培养计划是学校以科研优势为依托,为养成学生科研兴趣、培育拔尖创新型人才而启动的项目。由承担在研科研项目的教师提出适合本科生参与完成的科研题目,面向全校学生“招标”,“中标”的学生或团队可获得学校和项目指导教师“双资助”的科研经费,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科学研究。今年,全校共有368位教师提出了513个项目供学生选择,经学生自主申报、教务处审核,466个项目最终获得立项,立项数较上年增加28%,创历史新高。

  智能机器人研发、食品安全检测、环境污染防控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研究项目,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跨学科、跨专业“招标”,打破了学科壁垒,让不同专业或学院的学生有了共同交流的机会,实现不同研究领域的思维碰撞,有利于科研成果的取得。

  专业技能提升计划是学校为提高本科生专业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巩固专业理论知识和提升专业技能而专门设置的项目。今年我校举办了首届四川省大学生生物与环境科技创新大赛,吸引川内多所高校学生参与。校内专业技能提升计划正式立项60个项目,覆盖所有本科专业。动物医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竞赛、茶艺和制茶技能大赛、昆虫标本制作鉴定技能及分类知识竞赛 、美食制作技能大赛等一系列极具专业特色、锤炼专业核心技能的竞赛活动,为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促使同学们将所学专业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更好地结合起来,在竞赛中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实现了学以致用。

  据统计,2015年我校有75%的学生到各类企业工作,校企合作育人已经渐入佳境。学校与企业深化形式多样的合作,展示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如林学院“掌上明珠”杯家具设计大赛的优秀作品被成都“明珠”家具公司购买并投入生产,已获得上千万的销售业绩,院企签订了就业实践基地及教学实习基地协议;动物医学院与冠名竞赛的北京生泰尔生物科技集团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建立了“生泰尔班”,为生泰尔集团培养专业对口人才。经济学院与农信社对接本科生岗前技能培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和就业机会。

  2015年各竞赛项目的参与学生接近3万人次,一些全校性的竞赛项目渐成气候。如生物学知识与实验技能竞赛吸引了三校区共3392人参赛,应用文写作技能大赛首次实现以班级为单位参赛,随机抽取参赛同学,进一步扩大了竞赛参与面和学生的参与度。

  大批优秀学生脱颖而出,本科生发表论文或获得专利渐成常态。

   信息采集,建立学生评价教学机制

  学生为本是学校一贯的倡导,作为学校教育消费的用户,学生在大学四年里,能力和素质究竟有无提升?有多大提升?对本科和专业教学质量又有怎样的看法和评价呢?

  今年,学校首次启动应届毕业生自我评价和本科教学质量全程评价机制。构建了包含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32个三级指标的应届毕业生成长性评价,创构了包含本科教学主要培养环节的全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自主研发了相应的数据库模型。同时对2015届进行信息采集,了解他们在校四年的学习中,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发展状况,并请他们对学校和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

  来自全校133个专业(含方向)、70%的应届本科毕业生积极响应,信息系统快捷准确地给出了汇总结果后,成效与问题自然就显现出来了,学生对哪些环节、哪些内容满意和不满意,无疑形成了最直观的动态监测。

  数据分析结构显示,学生经过四年学习后,自我感觉进步很大,在素质方面提升较快。学生对专业的开设课程、课堂教学、实验实习、实验条件、教材等涉及教学主要环节的质量总体满意度达到98.8%,

  从对各个专业调查来看,社会体育、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和动物医学(本硕连读)等专业毕业生对教学很满意;而我们传统意识里的个别好专业,其满意度远远排在了后面。

  教务处已撰写了关于2015届毕业生成长性评价及本科教学质量全程评价报告。详尽地列出涉及本科教学的长短板,为下一步专业建设与调整提供了可信赖的依据。

  纵观全年,学校营造出动力与压力并重、激励共鞭策一体的环境,制定了能力优先、兼顾公平的评价标准,提供了挖掘潜能、充分发挥优势的更大空间。指挥部署、信息收集、评价与诊断、反馈与督办、修正与完善等一系列节奏环环相扣,多角度多举措推进本科教学质量的提升,只为了让每位学子拥有一个精彩的未来。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微信 更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