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数字看什么
□本报评论员 梅松武
统计中的数字枯燥无味,却能看到变幻莫测的大千世界;生活中的数字千奇百怪,却能看到形式主义的思维定势。
用数字说话,本来是最令人信服的,但如果没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没有感同身受的现实基础,数字说得越多,指标说得越具体,反而会越说越糊涂,越说越离谱,往往令人难以置信,无所适从。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许多干部群众对玩弄“数字游戏”的形式主义和虚报浮夸之风展开严肃批评,不少地方明确提出“不能以平均数代替大多数,不能以统计数代替直观感受,不能以GDP指标代替政绩考核”!
最近有两条新闻与数字有关,引起社会广泛质疑。
据媒体报道,有个单位的一名同志向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督导组汇报成果,说本单位有一位领导10年来找部下谈心多达3268次。督导组的同志反问道:“这个数字是怎么统计出来的?”汇报者一脸尴尬,半天说不清楚。这是一个玩弄“数字游戏”的典型。
且不说领导找部下谈心10年之久,很难做到谈一次记一次,即使记下来了,也只能说明领导找部下谈心的动机或方法有问题。“谈心”者,说说心里话也,贵在沟通,贵在理解,你记那么清楚干什么?你要是真把与部下的每次谈心都记下来了,谁还敢与你谈心啊!
还有一则新闻与“摊派精神病人防治指标”有关。
据媒体报道,河南省郑州市卫生局按照国家卫计委有关文件要求,提出按照常住人口比例对“重性精神病人进行筛查管理”的指导性指标(2‰)进行分解摊派,闹出了“没病找病”的黑色幽默。针对社会质疑,国家卫计委新闻发言人说,原卫生部在2012年7月印发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考核评估方案》,要求以省或地市为单位,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检出率应达到2.5‰,这个指标不能简单地层层分解,摊派到社区,郑州市将这个指标简单摊派分解到社区的做法既不科学,也不符合关于重性精神疾病相关工作规范的要求。尽管如此,需要继续追问的是:一个考核评估重性精神疾病治疗管理效果的指导性指标,为什么会转化为摊派精神病人指标的“数字游戏”?这与长期以来存在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难道没有关系吗?“上有指标,下有压力”,层层分解、摊派到社区的精神病人指标“不科学”,难道以省市为单位提出的“检出率”就“科学”吗?
以上两则新闻引发的社会质疑,反映出当前某些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存在着严重的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汇报工作,总结经验,部署工作,考评绩效,当然离不开数字,但数字一旦“说走了嘴”,就变成了“数字游戏”,既不可信也不可行,最终损害自己的形象。想一想前些年基层群众反映强烈的“捐款指标”、“罚款指标”、“破案指标”、“死人火化指标”,再看一看我们身边“被精神病”、“被就业”、“被增长”、“被平均化”,我们看到了形式主义的思维定势,看到了守护实事求是思想底线的当务之急。
透过数字看形势,透过数字看政绩,透过数字看作风,透过数字看党心民心,我们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千万不能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千万不能以统计数字代替直观感受。用数字说话既要科学也要感同身受,贵在实事求是,贵在恰到好处!
说到生活中的数字,突然想到践行群众路线的好干部兰辉的事迹。兰辉走遍了北川的大小道路,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兰辉的身影,当地人管兰辉叫“车轮子县长”。生命最后一天,兰辉仍在路上,车上里程表已经累计了24万多公里,平均每天200多公里,相当于每个月要把北川跑三遍以上。看到这些数字,谁能不向兰辉“三鞠躬”?谁能不说数字是最令人信服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