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丰PMI分化背后:服务业“逆袭”缓解就业压力

25.09.2014  13:08
核心提示:种种迹象表明,制造业和服务业分化趋势正在加大。 23日公布的汇丰PMI初值显示,中国9月制造业PMI虽然小幅回升至50.5,但就业分项

种种迹象表明,制造业和服务业分化趋势正在加大。

23日公布的汇丰PMI初值显示,中国9月制造业PMI虽然小幅回升至50.5,但就业分项指数初值下滑至46.9。而中国8月汇丰服务业PMI升至54.1,创17个月最高,显示中国服务业的扩张迹象。

其实,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界限,并不那么明显。传统制造业寻找新盈利点,需要服务业的支持,制造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在转型升级中衍生出对服务业的需求。《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别选取服务业和制造业两类企业进行综合对比,并分析两类企业对现阶段就业的拉动情况。结果表明,相较大部分制造业企业,一些服务业企业正在逆势高增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现阶段调结构造成的就业压力,这预示着中国调结构正在向预期方向发展。

9月23日,汇丰公布的中国9月制造业就业分项指数初值下滑至46.9,创2009年2月以来最低水平。与此同时,服务提供商却表示其用工人数正处于适度扩张中。汇丰银行对此表示,从整个制造业和服务业部门来看,就业率呈现两极化趋势。

官方和经济学家认为,当前中国服务业对经济最显著的贡献在于对就业的拉动,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吸收了大量新增就业。

“现阶段中国发展服务业最根本的目标就是吸纳就业。”中国物流和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服务业的发展能够缓解由于调结构所带来的就业压力。

从这一层面比较近期制造业与服务业PMI数据不难发现,中国的结构转型正在向预期的方向发展。

制造业:吸纳就业空间收缩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数据分析及实际案例发现,依靠制造业解决新增就业问题的空间正在逐渐缩减。

根据人社部公布的数据,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所占比重在2013年出现缩减趋势,占比30.2%,较上一年下降0.2个百分点。而在此前的3年里,该数据还保持着年均近1%的增长幅度。

业内专家将制造业吸纳就业空间缩减的原因首先归结于产能过剩造成的经济结构调整。蔡进告诉记者,制造业正处在产业调整关键期,特别是一些原材料行业,在去产能化的过程中自然会造成就业压力。从目前公布的指数看,制造业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确实出现了之前各界比较担心的就业压力。

煤炭 大省山西为例,山西省某煤焦企业员工告诉记者,该企业曾经拥有员工500多名,年产一级冶金焦碳40万吨,但由于今年煤炭市场的持续低迷,该企业已经处于停产状态。“现在员工基本全部离岗,厂子里只有几名留守人员。”很多离职员工后来转向就职于餐饮、租赁、家政等服务业企业。

除上述原因外,影响制造业企业用工量的因素还有中国人口红利趋向消失和劳动力成本上涨。《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对河北、甘肃两地制造业企业用工情况的调查中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正面临“招工难”。河北白沟某服装加工厂负责人对记者坦言,“我们现在最大的经营困难就是招不到足够的工人。”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张晓波对记者分析,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会迫使企业研制新技术,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因此现在很多地方出现机器代替人力的情况。

“越来越多的人力被机器所替代,也就意味着,制造业所创造的新增就业岗位会缩减。”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陈宇说,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是“减员增效”,制造业新增就业岗位已经受到机械化的冲击。

按照国外一些经济学家的研究,制造业解决的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的“天花板”为23%,而中国在2010年就已经达到这个比例。因此,决策层开始将大力发展服务业作为解决当下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一些制造业企业目前面临较大就业压力,但其中的高新技术制造产业用工需求依旧比较旺盛,但毋庸置疑,高新技术制造产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相对较高。

服务业:就业形态趋多

决策层认为,今年就业总体态势平稳,得益于包括服务业在内的第三产业创造出的新增就业岗位。8月汇丰服务业PMI分项指数显示,服务业和制造业就业指数出现分化。汇丰银行表示,“商品制造商用工人数连续第十个月缓步下跌,服务提供商却表示其用工人数正处于适度扩张中。”

事实上,包括服务业在内的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在2013年开始出现“非常态”增长。《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人社部公布的《近五年全国就业人员产业构成情况》发现,2013年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接近3亿人,占据全国就业总人数的38.5%,比第二产业高出8.4个百分点。以此计算,截至2013年底,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已经超过第二产业6500万人。

多位接受采访的专家都对记者表示,第三产业占比还将继续增加。专家作出这一判断的依据是:一方面,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和规模的扩张创造了更多的工作岗位;另外更重要的因素是,服务业本身吸纳就业的能力强于制造业。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9月24日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供的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制造业每百亿元产值吸纳的就业是9.28万人,而服务业每百亿元产值吸纳的就业则可以达到11.3万人。

人社部在解释“为何 GDP 增速放缓并没有影响就业”时也做出这样的测算:2008-2012年期间,第三产业每增长一个点,平均带动就业70万人,而同期第二产业增长一个点带动的就业人数是61万。基于此,人社部的解释非常明确:服务业的增长快过制造业,吸收了大量新增就业。

对外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长安以新上市的阿里巴巴为例,对记者分析,目前通过该公司进行网络创业就业的总量已经接近1000万人,相当于2014年政府全年就业目标数量。另外该公司还影响了全国31家物流企业的95万雇佣人员、超过4000家零售运营商和4万个“淘女郎”的就业状况。

而阿里巴巴集团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其全国网店还存在122万人的缺工总量。李长安与清华大学科学学院经济学教授刘鹰均对记者表示,“新经济形态下,像阿里巴巴这样的服务业企业还将拓展出更多的就业形态。”

值得一提的是,麦肯锡7月底发布的《中国的数字化转型》报告称,受互联网影响,中国未来最高达4600万个新岗位的出现将抵消生产率提高导致的失业。

就业分化预示调结构向好

经济结构的持续变化,使就业指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正在发生变化。

中国企业联合会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服务业500强企业吸纳的就业人数为1209万人。“对比往年情况,这一数据确实有所增加。”数据发布方中国企业联合会副理事长李建明对记者说。

陈宇从服务业自身特点分析其中原因:“目前服务业还不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并且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业呈现出两大发展趋势,一是种类不断扩大、新兴服务门类逐渐增加;二是‘增员增效’,吸纳更多的人创造更好的服务质量。”

国家统计局方面也表示,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已经可以有效吸收规模庞大的新增就业人口。9月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透露,截至到8月份,中国的城镇新增就业已经接近1000万,接近全年目标。

蔡进等人认为,上述事实透露出,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正在向着预期的方向发展。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的扩张还受益于各种改革放权的激活。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会长保育钧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8月6日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中明确,将完善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税收政策,尽快将营改增试点扩至服务业全部领域,这也就意味着,“营改增”将以服务业减负为切入口,直接拉动就业增长。

需要说明的是,从结构上讲,目前中国服务业发展仍主要停留在传统的消费服务业上,高端的、新兴的生产服务业相对比较落后,不能满足中国结构转型的需要。因此,中国服务业将面临巨大的从传统的消费服务业向生产服务业升级的机遇。另外,就全球服务业的水平而言,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平均在60%左右。而我国按照“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才达到47%,因此无论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还是吸纳就业人数,都有很多潜力可挖。

蔡进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当前应该大力发展最能吸纳就业的服务业;其次,通过简政放权,继续放开服务业市场限制;第三,给予服务业企业在财政和税收方面支持,降低服务业交易成本、物流成本、融资成本和管理成本。

制造业案例

浙江东方 [0.00%  资金   研报 ]出口承压寄望今年持平

中国首批上市的国有外贸企业——浙江 东方集团 [0.00%  资金   研报 ]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东方),很难确定今年出口是否能保持增长。

前7月的数据显示浙江东方一部分企业的出口额同比下降了5%~6%。“这两个月略有好转,年初下降了10%。”浙江东方一位高管表示,从前7个月的数据来看,他们对今年增长的预计是“不增不减,与去年持平。”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在外需不振的现实下,制造业企业除了想方设法节省成本挖潜力外,还迫切需要一些法规松绑。

出口动力减退

成立于1988年的浙江东方是浙江国贸集团1997年在上证所上市的子公司。谈到现在的增长动力不足,浙江东方的高管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主要是外需恢复的问题。“前景如何,很难判断。”

浙江东方旗下的纺织服装几乎100%出口到美日欧和 澳大利亚

这两年,不断攀升的国内成本成为东部沿海外贸企业的发展瓶颈,而人工成本是最主要的构成部分。

上述浙江东方高管表示,人工成本上升太快,每年以10%~15%的速度上涨。江浙一带一线工人的月薪,4000元是起步价,如果有加班,起步价则需要再加1000元。而东南亚、土耳其、墨西哥、北非相对便宜的劳动力,使得其产品价格颇具优势,对中国产品形成了价格压力。

正在减少的人口红利是外贸企业必须面对的事实,不过大概还可以维持10年,上述浙江东方高管认为,在这10年间,中国制造业还可以继续享受人口红利带来的馈赠。但他们也认为,10年后,中国的劳动人口在逐渐减少,传统商品的生产相应也会减少。“中国要继续发展,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势必要淘汰一部分产品和行业,这个可以理解,也是进步的标志。”

浙江东方几位高管均认为,目前中国的制造业转型阶段跟现有的生产能力相匹配。但在这个不太好过的转型过渡期,小企业会想尽办法在税收和用工上避免成本的上升,而国有外贸企业则全部按国家规定来,运营成本高。

而自今年初 汇率 开始双向波动、 人民币 又进入贬值通道,这也让浙江东方的对冲等避险操作难以判断。“利率波动没法判断,接下来也很难判断。”他们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浙江国贸集团旗下另一家从事服装服饰进出口贸易的子公司也称,今年前7月,账面上的外贸出口与去年同期相比没有增长。在这种情况下,这家子公司增加了大宗商品棉纱的进口以降低成本。

该子公司的负责人向记者表示,目前在中国的纺织行业,最困难的就是纺纱行业。粗粗估计一下,有50%倒闭。这主要来自国际市场低价格棉纱的竞争。国内的棉纱价格高于国际2000元~3000元/吨,等于原材料成本直接高出10%。

企业呼吁再松绑

为了稳外贸增长,今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19号文)。外贸企业人士对19号文的评价是“很全面”。

19号文中提到了关于服务贸易的支持措施。5月份文件下来后,浙江某家大型外贸企业就前往海关和税务沟通,但却没有得到积极的反馈。这家企业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了渴望政策操作层面作出一些改善的愿望。

作为主管进出口的横向部门,部门之间有自己的规范和制度。上述企业负责人也明白,像19号文等其他促进外贸增长的文件里写明的加快退税,在现有环境下操作不易,因为每个部门的操作流程其实是早就规定好的。

对这家企业来说,造成出口退税慢的原因是税务部门纠结于原产地不同。

“江苏和浙江有什么区别呢?还要追溯到报关地点重新更改产品货源地。这样一来周期就很长。不给退税,我们就白做了。”这位负责人表示,目前的利润点低,退税的返点足以涵盖利润空间。还有些此前合作的加工厂倒闭了,税务部门去调查后,说无法核查,出口退税就退不了。

“这种情况时有发生。东莞那边每次都会询证,每次询证都一两个月。”该负责人对产地退税很不理解。

他举了一个例子。上半年,该企业申报给省税务局申请出口退税后,省税务局给下一级的市税务局出示函调。

该企业上半年在浙江诸暨一个加工厂采购产品出口,这个加工厂偏偏此时歇业了。而企业的交税证明又必须加盖企业印章。该外贸企业犯愁,上哪找这个已经歇业的企业印章呢?如果没有印章,退税就没有。幸运的是,这家外贸企业在诸暨当地税务部门的帮助下,找到了该加工厂管印章的会计。

此外,海关对外贸企业的查验率也比较高。“送上去查验之后再通关两三个月。生产企业就快,一个月之内就可以。外贸企业各方面都不如生产企业的待遇。”

涉及到海关对出口企业的调降等级方面,外贸企业也希望能执法规范,并且不能跟生产企业一个标准。如果出口产品涉及到的税则号比较多,其中有一票、两票(单据)产品出问题,只是采购商的外贸企业则会被降级,成本就会大幅上升,因为查验率和退税检查的严格程度都会大幅上升,甚至是正常的产品也通不过。

而在海关出口退税的归类上,对于既可以归在a类、又可以归在b类的产品,海关一般会选择按出口退税率较低的类别给予退税。

上述外贸企业负责人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同样是建材产品,如果归类到小五金类的话,退税差别有三四个百分点。

服务业案例

华三通信样本:前7月出口同比增44%

自全球 金融 危机后,除却人为的大规模干预和刺激,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传统制造业的增速在不断下滑。这时候,高速增长的服务业成为传统制造业经济体转型中的亮色。

中国企业联合会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服务业500强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率为13.86%,利润增长率9.72%。8月,中国汇丰服务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升至54.1,创17个月最高。

上海市商委相关人士曾对记者表示,上海的服务业保持着年均30%的增速。尤其是金融业和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将为上海正在培育的高端制造业未来几年发力提供强大的支持。

而在经济活跃度高和创新能力强的长三角地区,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三)正是逆势高增长的技术出口企业的样本代表。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知情人士处得知,自2010年以来,华三年均销售收入保持20%~30%的增长。今年前7月,其出口额同比剧增44%。

这与传统制造业“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增速形成了鲜明对比。

华三的前身是华为3com(华为三康)公司,是华为和美国3com公司合资的技术型出口企业,现在为美国3com公司的子公司,其出口产品80%面向欧美日市场。

产品线包括二三层交换、路由器、epon、防火墙、安全、无线等系列产品,客户主要是金融、教育、政府等机构。

与华为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华三的市场以美欧日为主。在被3com收购之前,华三与日本NEC有密切的业务关系。现在,华三在日本市场上主要依托NEC来销售其产品。

目前在美欧市场,华三主要与惠普合作,由惠普帮助推广及销售其产品。惠普早在2009年就宣布自己已经转型为服务外包商,不再是传统的PC制造商。

“如果用中国团队直接去销售,除了一些交流障碍之外,会碰触到政治和贸易壁垒。”华三的一位主管说,所以华三转而采用所在国具有优势的品牌来助其销售。NEC和惠普正是这样的品牌。

而NEC和惠普也需要选择思科之外的产品来为客户提供多样化选择。

 

在企业网用户的全球份额上,思科占到60%~70%,是全球第一,华三占百分之十几,位列第二。华三的策略是选择一些具有本地优势的合作伙伴,生产差异化产品,借力拓展发达经济体市场。

欧美经济复苏承压,使得占绝对份额优势的思科受到较大影响。

NEC和惠普作为欧美市场重要而规模庞大的服务外包发包商,承接的往往是系统整体项目。华三与这两大服务外包发包巨头保持着多年合作关系,早就在整体项目的单项或者多项业务中具备优势,主要帮助NEC和惠普做环保和技术创新支撑,也因此华三的业绩取决于NEC和惠普的市场销售。

而服务外包市场近5年来一直保持增长,IT和云计算服务市场每年保持着10%的增长。

对于今年下半年的技术出口预判,华三认为如果NEC和惠普财年任务完成的话,华三出口销售将保持20%~30%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