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机制”需贫困“全息图”配套

24.03.2014  11:42

该戴帽子的戴帽子、该摘帽子的就摘帽子,不能让贫困县越扶越多。”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振伟在今年的两会上表示,列入本届人大常委会五年立法规划的农村扶贫开发法,将对扶贫重点县的确定和退出机制做出规定。(《人民日报》3月20日)

近年来,国家一直在探索建立一套明确的贫困县退出机制。建立退出机制,没有问题——富县就应该退出。然而,如何考核贫困县该不该退出,却是现实扶贫政策管理中的大问题。这一问题不解决,退出机制要么流于形式,要么会制造新的不公平。

在现在的扶贫机制中,这一问题已有显现。虽然近几年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对有贫困县退出省份的支持政策不变, 但有的省表面上也鼓励贫困县退出,但要起贫困县名额来毫不含糊,原因是扶贫县的评定和扶贫款的监管还有漏洞可钻。

国家评定贫困县的原则是:国家确定各省名额总量,具体由各省根据实际情况分别确定。这种评定原则本身并没有问题,但从目前扶贫政策的实施情况来看,存在问题,一是各县申报贫困县材料并没有明确公示,公众无法有效监督;二是作为监管部门的省扶贫办也缺乏对贫困县的定期检查。国家每年的扶贫款是有限的,如果该戴帽子的戴不上、该摘帽子的摘不下来,无疑使国家扶贫政策的作用打了折扣。

一直以来,国家在扶贫资金支付,各地同吹一个号,采取“一刀切”的考核模式,对于财政收入过于悬殊的贫困县而言、明显有悖公平。更由于考核缺乏乏客观公正的贫困动态监测和公平的调整机制,一旦戴上贫困县的帽子,就犹如变成了“终身制”,这哪能真正反映扶贫的真实现状?

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贫困人口总数为9899万人,这个数据是按照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的国家扶贫标准抽样调查而来,全国还没有建立统一的信息网络,无法对所有的扶贫对象进行精准识别。这种局面提醒我们,对于中国的贫困人口和地区,应该有一个全面、准确、动态的“全息图”,进而依据它来制定未来的扶贫政策。这种政策体系下的“退出机制”才能让地方政府不敢轻易向“穷帽子”伸手,贫困县也才会越扶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