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民公园看老人的"娱乐圈":退休后一天8小时公园待

18.06.2015  11:48

在家也是发呆,不如到公园里坐着,空气好,也热闹。

我退休后便去学了拉丁舞,自己寻找新的舞蹈圈子。

上了年纪,就喜欢泡茶馆,茶馆比家里亮堂。

今天早上跟老伴儿打牌输了1块钱,我打不过她,还是早点出来看下象棋。”——我们的

长辈们这样说

昨日,是人民公园因“消夏荷花展”降噪的第3天。园内已无卡拉OK、演艺团体的身影,但聚集的老年人并未因此减少。老人们或三五成群跳着“坝坝舞”,或守着一副象棋厮杀一下午,或端着一杯热茶一份报纸在园里消磨一整天。开放的公园已成许多老人日常生活除家以外最重要的场合,他们在这里消遣、交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娱乐圈”。当你真正走近他们的圈子,你会读懂他们的热闹和热闹背后的些许孤独。

我们同时用手机上的噪声监测仪实测不同圈子产生的声音分贝,“发呆圈”周围最安静,仅63分贝;“棋牌圈”周围最热闹,为131分贝。

发呆圈

副省级干部退休后

一天8小时公园待着

起床,洗漱,吃完保姆做好的清淡早餐,8时出门步行十余分钟,不到8时30分抵达人民公园,11时再步行回家吃午饭,下午1时坐在湖边的石凳上,下午5时再步行回家休息……85岁高龄的王大爷,几乎每天都按这个时间表生活,一天将近8个小时全部在人民公园度过,干着一样的事情:坐下,看湖。王大爷不愿意透露自己全名,他说:“没有名字,这里的熟人叫我老王。

自23年前从省人大退休,王大爷只要有空便到人民公园坐坐,“我退休前是副省级干部,因为住的地方离人民公园近,所以一周要来三四次,退休3年后老伴过世了,我来的次数也就更多。”一个保温杯,几张当天的都市报,还有一个黑色的运动小包,是王大爷的“标配”。来人民公园,他不干别的,只是选上一个靠湖边的石凳,铺开报纸,喝几口热茶,然后开始“看湖”和湖上划船的人,坐累了偶尔起来活动下筋骨,“在家也是发呆,不如到公园里坐着,空气好,也热闹。

这23年,王大爷对人民公园再熟悉不过,哪条路最安静哪条路花草最多,他都“门儿清”。王大爷说,这公园里像他一样坐着发呆的人不少,以老年人为主且都是附近的居民,“大家常来公园里转,见面脸熟,有时也能说上几句话,不过更多时候还是愿意一个人坐着,想想事看看景。

声音分贝实测

○地点:公园湖边 ○时间:中午12时48分 ○分贝:63

棋牌圈

围一圈看人下象棋

大爷退休32年天天来

不能走了,走了人家要把‘炮’吃了。”“哎呀,这个不能跳,很明显你要吃亏嘛!”96岁高龄的曹如杰老人操着浓重的自贡口音,在象棋区里的大吼声,一点不输周围五六十岁的“年轻人”。曹大爷一般不大声说话,只安静地坐在随手携带的便携椅上,遇到实在看不过去的“臭棋”,他才忍不住附和几句。

这个所谓的象棋区,就在公园相亲小道的旁边,每天下午1时到傍晚七八时,附近的退休老人都会陆陆续续来这里“报到”。伴着下棋时的附和声,这里的人气也越来越旺。曹大爷可是这个圈子里的名人,没人知道他叫什么,可常来玩儿的人都知道,这老爷子30多年除去刮风下雨和身体不适,每天必来人民公园。

32年前从市房管局退休后,曹大爷的业余生活大部分都投入到下棋中。老人说,每天早上起床烧开水,喝牛奶,看报纸,然后留1个小时跟老伴儿打长牌,吃了中午饭就到人民公园看下象棋,“今天早上跟老伴儿打牌输了1块钱,我打不过她,还是早点出来看下象棋嘛。

正说着,曹大爷突然来了精神,“快看,又来一盘儿棋了。

声音分贝实测

○地点:相亲小道旁边 ○时间:下午3时20分 ○分贝:131

舞蹈圈

公园里跳“坝坝舞

这样一过就是20多年

下午3时30分,人民公园北门附近的右侧空地传来一阵音乐。77岁的郑婆婆戴着蝴蝶结草帽,身着军绿色纱制连衣裙,脚踩一双黑色低跟鞋。她手上拿着一个白色的小蜜蜂扩播音器,身体跟随着音乐,有节奏地律动。在长约3米的空地上,郑婆婆踩着节奏点来回走着猫步,落地时脚尖轻点,步伐轻盈。结束动作时,郑婆婆双臂伸展,摆出拉丁舞的舞姿,体态优雅如一位法国名媛。在郑婆婆身边,3位身着薄纱外套、花色连衣裙,55岁模样的中年女士戴着墨镜,一同跟随旋律摆动身体,学着郑婆婆,比划着拉丁舞的姿势。

大家都是自学成才,仅郑婆婆有些舞蹈功底。“我老公之前是部队文工团的,我跟他学了点摩根舞。”郑婆婆说,因为丈夫身材魁梧,身边不乏舞伴,身高约1.5米的她退休后便独自去学了拉丁舞,自己寻找新的舞蹈圈子,也就是人民公园。这一跳就跳了20余年,她与近十位退休的中老年女士形成一个固定的“坝坝舞”圈子。除开下雨天,每日下午,郑婆婆会从住家所在的八宝街出发,在下午3时30分赶到人民公园,与舞友会合,下午5时10分左右离开。

与园内其他的“坝坝舞”圈子相比,郑婆婆的舞友们总会细心打扮一番,穿上最飘逸的衣裙。她们最喜欢的伴奏是民族歌曲,跳累了就在一旁跟着郑婆婆走上两三趟猫步,当做休息。

声音分贝实测

○地点:人民公园北门右侧的空地 ○时间:下午3时30分 ○分贝:100

喝茶圈

每天定时去茶馆

老人说那里比家里亮堂

下午3时,人民公园鹤鸣茶社里,小溪边的廊檐下、梧桐树下的院子里,一桌桌都坐了茶客,有聊天的、有发呆的、有打牌的,还有舒舒服服靠在椅子上掏耳朵的金发美女,人声蝉声和在一起,端的热闹。

74岁的周大爷是这里的老茶客了,这四五年来,他几乎每天定时来这里消烦解闷,一来就泡杯茶,将脚翘在一张椅子上,头歪在竹椅靠背上打盹。即使有人和他说话,周大爷也只将眼睛掀开一道缝瞄一眼,从嘴里咕噜咕噜吐出几个字。周大爷的孩子们都在上班,老伴在家里,他呢,上了年纪,就喜欢泡茶馆,说茶馆比家里亮堂。

75岁的退休中学数学教师黄老先生是专程到人民公园拍荷花的,上午10时坐公交车赶到,拍了荷花,和老伴一起到鹤鸣茶社坐了,要了两碗盖碗茶。老伴喝了歇了一会就回家去了,黄老先生要等到黄昏太阳落下了,继续再拍些照片。摄影,是他退休之后的爱好,他平时在家里,就用数码软件把拍好的照片一张张修好,存在电脑里,也不给别人看,只是偶尔和老伴一起欣赏,“老婆觉得很好看,就好。

泡茶馆,也是77岁的刘老先生最大的爱好,他小学就是在人民公园旁的少城小学读的,对人民公园熟悉得不得了。他1953年到昆明参加地质勘察,1961年调回成都,就成了鹤鸣茶社的常客。如今老人退休了,今天泡人民公园,明天泡望江楼公园,后天去南郊公园,和老伴一起,乘着公交车,市区几个公园轮流泡去,“夏天爱来这里,凉快。”到了节假日,全家聚会,也是泡茶馆,带着全家老少。不过年轻人坐不住,喝了两口茶,各自逛去,依然是老两口,守着茶盏相对闲坐。

声音分贝实测

○地点:鹤鸣茶社 ○时间:下午3时 ○分贝:86

相亲圈

可怜天下父母心

上百老人为子女相亲

人民公园的相亲小道,就在保路死事纪念碑广场旁。昨天虽然太阳大,有树林遮着,这里倒并不觉得很热。小道两旁同往常一样,坐满了头发花白的老人,身边张贴着海报:未婚女,82年,身高……下午4时,何老先生和妻子一起,将人民公园相亲小道上的海报挨个细看了一遍,走到旁边的大道上,摇头唏嘘了一番,没有找到中意的。据他们说,他们的儿子是大学教师,还是本市某名牌大学,平时从事的都是学术工作,爱出差,个人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老两口的脸上写了一个愁字。在路边,老两口把刚才看过的信息合计了一下,又摇头。老太太唉声叹气,何老先生捅了妻子一下:“再去走一趟。”老太太点点头,老两口相互搀扶着,又往相亲小道上走去。

李太涂了口红,拿根小板凳坐在小道旁,她的海报是用钢笔手写的,就用夹子夹在她的遮阳伞上,撑在地上。她的女儿在事业单位工作,爱好音乐,找对象的条件嘛,年龄相当,擅乐器者优先。李太和何老先生对了一番条件,彼此不发一言,李太转过头去,何先生夫妇走了。“教师,好辛苦,又要备课。”李太对旁边的朋友说,“还是公务员好。

李太说,她到人民公园为女儿相亲也就几天时间,也不知道孩子会不会听她的,反正她没事儿,就当来玩。

人民公园相亲圈不乏成功案例,一位徐婆婆就是在这里为37岁的儿子找到意中人的。老太太也是拼了,一年时间,天天来,相亲对象都为儿子找了几十个,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成功娶得佳人归。

声音分贝实测

○地点:相亲小道 ○时间:下午4时 ○分贝:110

成都晚报记者 白茹 林姝霏 汪兰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