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麦浪 “现代麦客”“抢收”川西坝子

22.05.2014  14:15

5月14日,广汉连山镇,女人们手持先进的GPS计算工作面积。

      原标题: 追逐麦浪 麦客“抢收”川西坝子

  在最近热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中,传统古老的麦客被搬上了荧幕,渐渐消失的老手艺又回到了人们的视线。

  随着科技的发展,效率更高的机械化收割机取代了人工收割这种传统的老式方法。生产方式在改变,但唯独不变的是麦客们这种“逐麦”的生活方式。他们可称之为“现代麦客”。

  又到一年麦黄时,5月的川西坝子里,麦浪翻滚。伴着收割机的轰鸣声,来自安徽、河南、江苏等地的现代麦客又像候鸟一样如约而至。他们驾驶联合收割机从四川开始,从西南向东北追随着季节更替。麦客收割着别人的希望,也完成自己生活里的一个轮回。

   麦客

  曾在北方陕、甘、宁等省份流行的一种农民外出打工的一种方式,即每年麦熟季节,农民专门外出,替人收割麦子。

   逐麦

   历时7个月行程过万里

  屈长城一家的迁徙之路是从四川彭山、广汉这一垄垄的麦穗里开始的。39岁的屈长城是安徽凤阳人,这是他加入麦客大军的第7年。

  今年4月26日,按照惯例,屈长城和爱人从安徽凤阳老家出发前往四川,一路相伴的还有十几位老乡。从四川彭山开始,他们一路向东。直到6月份,安徽老家的麦子成熟时,屈长城一家正好赶回。

  北方的麦子刚刚收割完,广东的水稻已经成熟,屈长城一家又一路南下。差不多12月份,南方的水稻收割完成,屈长城一家才能踏上回家之路。

  由西向东,从南往北,5000多公里的距离,离家7个月。屈长城在中国版图上划下一个巨大的倒“v”字型。

   收割

   农田里“”生意

  5月17日早晨7:30,屈长城开车拉着爱人在德阳孝泉镇王谊新村附近晃悠,希望能尽快找到需要收割麦子的村民。两口子没有停车吃早饭,怕生意被别人抢走。屈长城说,他估算,仅在老家凤阳,就有2000多人从事这一职业。

  9点,屈长城拉到第一单生意。测好麦田尺寸,屈长城就下田了,他已不想和当地人争讨1亩地的标准尺寸到底是多大,当地村民并不相信他们手里的GPS测量仪,他们有自己的标准。竞争激烈,田间地头到处都能看到来自不同省份收割机的身影。只要误差不是太大,屈长城都愿意接受。“有时间争,不如再多做笔生意。”这天,屈长城一家收割了20多亩,净赚700多元,是来川后生意最好的一天。

  太阳渐渐下山,农田收割干净,爱人已经在田边生火做饭,晚上7点多,夫妻俩吃了当天第一顿饭。

   轮回

   人在哪家就在哪里

  夜晚,是麦客们归队的时候,老乡们将车停在镇子周边休息。大家聚在一起,说着家乡话,开着玩笑,是一天中最放松的时刻。入夜,屈长城和老乡们回到各自的车里休息,他掏出手机给家里人打电话报个平安,电话里,他叮嘱12岁的小儿子在家听话好好学习。

  好在一路有热心人相助。在广汉连山镇收割时,当地人会请他们吃枇杷,离开的时候还塞了两大包。在加油站休息时,工作人员会打开自来水管,让他们喝上干净的水,允许他们在厕所里洗澡。

  第二天天亮,麦客们又都各自散开,日复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