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跟随:见证西昌7000米高空的“追火”飞行

23.02.2014  13:26

飞机在6900米高空执行任务。

 

  2月14日早晨9点,高明和云峰在西昌青山机场严阵以待,准备升空飞赴森林火点执行侦查任务。

2月15日14时火场部分火情。(图片由西昌航空护林站提供)

发现火点后,飞行高度下降,西昌护林站航空护林科科长林继平用相机拍下火情。

记者王静一戴着氧气罩在6900米高空采访。

 

  “追火人”提供了火点的准确坐标后,米-26直升机在距离火场较近的水源地取水,然后前往火场灭火。(图片由西昌航空护林站提供)

  在凉山、甘孜、阿坝州域内的广袤森林里,很多藏在偏远大山深处的火患,在追寻它们踪影的过程中,一架小型固定翼飞机无可取代。夸父追日、嫦娥逐月。从今天起,关于追逐故事的主角应该有了增加,因为大山深处林区的上空,有这样一批不畏艰险的“追火人”。上周,华西都市报记者赶赴西昌,全程跟随“追火人”,零距离见证了他们在大山深处7千米高空的“追火”飞行。

   a

   追火

  飞机飞上七千米人人要戴氧气罩

  2月13日上午9点,西昌城北机场跑道的风有些大,刚刚接到塔台“准许起飞”指令,一架小型飞机腾空而起。机舱里,驾驶位置的机长高明又把油门推了一格,“目标地确认,方向北偏西,距离150公里。

  这并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不久前,西昌航空护林站通过卫星检测到,百里之外的林区有一处疑似火点。高明和另一名机长云峰,奉命驾机载着站里的观察员,飞赴现场确认情况,“这是今年要执行的第一单巡查任务。

  这架用于侦查火场的“塞斯纳”飞机很小,机舱里前后不过六七米长,为了减轻重量,底部的行李箱和舱里后几排座位都被拆掉。飞机离地升空后,在西昌城上空盘旋上升了很久,才朝火点飞去。“我们今天的航线中高山遍布,最高峰差不多有6千米。为了保证安全,要先升到7千米左右,再飞过去。”高明说。

  不多时,飞机的海拔仪表显示已经超过3千米,记者开始微微头晕。在高明的指令下,全舱人取下氧气面罩扣在口鼻上。用于护林飞行的小型飞机不比民航,机舱并非增压舱,这个高度以上氧气已十分稀薄,必须吸氧,“缺氧的后果十分严重,人会犯困、反应变慢甚至失去知觉,威胁生命。

  风助火速燃得快一夜吃掉大片林

  担任观察员的是西昌护林站航空护林科科长林继平。一台单反相机、一份纸笔和一张标注得密密麻麻的地形图,是他完成这次任务的家当,“飞临火场上空时,我靠它们记下火势、地形等信息,为地面救援队伍和灭火直升机提供建议。

  林继平说,森林火险大部分并不像常人想象的大火熊熊,一般是火星加浓烟,“但绝对不能小视,如果风势较大,火线的燃烧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近一千米,一夜就能吃掉一大片林子。如果形成明火燃烧的树冠火,扑救难度就更大了,所以必须尽早遏止,依靠固定翼飞机提早确认和应对非常重要。

  上午11点,飞机已经飞了一个半小时,舷窗外早已是一片绿色。这个高度的视野十分开阔,起伏的群山上,一片片森林覆盖在上面。“前面就是贡嘎山。”记者循声望去,飞机右前方出现一座大山,比周边大小山丘明显“高出一头”,山尖雪雾形成的旗云尤其壮观。“贡嘎山高度有7千多米,海拔超过4千米的山腰,是云杉冷杉的主要生长地域。这些原生态的树种,生长周期达百年以上,一旦遭遇火灾短期很难重新长成。

  在这大山中,火患究竟从哪儿而来?林继平说,天然火是成因之一,但与自然原因相比,人为因素才是近年来火患的主因,比例在99%以上。人为因素里,大多都是当地人或游客祭祀烧纸或野炊等行为引发林火,“节假日都是火患高发的节点。清明节尤其是红色警报线,过节前后几天,我们站里的工作人员弦绷得紧紧的,通宵都不敢睡。

  山谷飘来灰色“”火烟吹过吓出一身汗

  几分钟后,对照了一下地形图,意识到马上要到目的地,林继平忽然严肃起来。他不再多说话,开始不停向窗外张望,又偶尔低头在图上比划几下。

  “火点到了。”11点半,林继平指着脚下的一个山谷说。顺着他的手势,记者并没有看到火光,只发现一个山谷上飘着大片的“”,不仔细看不出太多异样。

  “这不是云,而是林火生出来的烟。你注意看,它颜色发灰,而且位置更低。”林继平边指给记者看边说,在高空分辨林火的秘诀,就是看“”的颜色和位置。普通的云是白色,形状基本不会受地形走向的影响,而烟则是微灰色,因为夹杂颗粒物,一般离地表比较近,尤其容易堆积在山谷中。

  说话间已到火场上空。为了方便林继平观察,高明操纵飞机慢慢倾斜,飞机随即围着烟点绕起了圈。

  随后发生的一个小插曲,让记者冒了一身冷汗。可能是山谷的风向突变,几股浓烟朝飞机的方向扑过来。高明立刻沉默起来,紧握操纵杆的双手却分明在用力,记者只觉得机头猛地拉了起来。

  “闯进烟里的话就有点悬了。”这时,高明才按住氧气面罩,深呼了一口气。他说,浓烟中夹杂的颗粒物如果被发动机吸入,可能导致停转,“侦查飞行中需接近烟火,即使保持在上风方向,险情也会因气象多变而难以预料。

  这个间隙,林继平赶紧抬手拍了几张照片,又在本子上刷刷地写着,“树种云南松,地形三面环山,火势向西北发展,建议地面队伍在北部山沟设立隔离带,并集中推进打火。

  通过手机,林继平把记录的情况即刻发回站里的调度室。

  “这些消息将报给总局和省市地方各个单位,由他们进行后续灭火行动。这次火情不算大,预计地面队伍能成功应对,另外距离比较远,地形又复杂,这次不会调动卡-32、米-26等负责灭火的直升机。”林继平说。

  几分钟后,高明回头用余光望了望,看到林继平冲他做了一个“OK”的手势。机身随即拉起摆正,进入返航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