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评:俄西斗法 难言赢家
2014年,乌克兰再度成为国内各种政治力量的角力场和大国势力对峙的前沿阵地。俄罗斯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围绕“地缘政治支轴”展开斗法,关系跌至冰点。
自去年11月爆发以来,乌克兰危机快速发展演变,从政治动荡到政权更迭,从国家分裂到内战爆发,也导致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形成针锋相对的冲突和对抗。
进攻·防守
2014年3月,克里米亚“脱乌入俄”,成为新时期俄西关系一个重要转折点。俄西分歧进一步拉大,形成对峙与僵持局面。
西方认为乌克兰危机改变了冷战结束以来的欧洲安全基础,指责俄罗斯“践踏了欧洲安全框架的基本原则”;俄罗斯人却认为自己“无路可退”,他们不过是“弹簧被压到底后的猛烈反弹”。
俄西关系趋冷至寒。西方先将俄罗斯逐出八国集团,再联手发动一波又一波经济制裁,并试图全方位孤立俄罗斯……
在最新的国情咨文中,普京指责西方企图以“新铁幕”来围堵俄罗斯。
如果说用“铁幕”来形容俄西关系可能言过其实的话,那么“新冷战”和“迷你冷战”恐怕并不为过。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俄西关系跌至冰点,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冷战结束后,俄罗斯一度想融入西方体系。执政初期,普京曾把“希望俄罗斯成为欧洲的一部分”挂在嘴边。
但事实上,西方一直把俄罗斯当作对手,甚至是“假想敌”,不断突破“君子协定”,一步一步推进北约东扩。
北约东扩改变了欧洲地缘政治和战略安全格局,不仅颠覆了俄罗斯在中东欧地区的传统影响力,还对俄罗斯的核心战略利益构成威胁。
苏联解体初期,俄罗斯国力衰弱,无力抵抗,只能通过妥协与合作来延缓北约东扩的进程。但普京划下一条地理界线:乌克兰和格鲁吉亚这两个原苏联加盟共和国不能加入北约。
然而,西方并未收手,继续通过“颜色革命”向格鲁吉亚、乌克兰等国渗透、侵蚀。
乌克兰政权更迭迫使普京对西方进逼采取强硬反击。他的目标十分明确:捍卫俄罗斯的核心利益,保住俄罗斯的最后一道外围防线,阻止北约陈兵俄罗斯边境。
对峙·交锋
克里米亚“脱乌入俄”颠覆了二战后形成的欧洲安全架构,让欧洲国家自冷战后第一次真实而具体地感受到来自俄罗斯的军事威胁。
面对乌克兰危机,欧洲明显缺乏与俄罗斯对抗的实力,美国得以“重返欧洲”,推动武力对抗俄罗斯,把欧洲推向军事对峙的前沿。
经济上,西方国家也咄咄紧逼,采取了数轮制裁,试图迫使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让步。
不过,俄罗斯不甘示弱。作为反制,俄罗斯宣布禁止或限制从相关国家进口农产品和食品。俄总统普京12月初出访土耳其时更打出“能源王牌”,宣布暂停“南溪”项目,改变对欧供气的工作模式。
“俄罗斯不仅会存活下来,而且还会以更强大的形象出现,”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说。
然而,俄西斗法没有赢家,只有“共伤”。
在美欧制裁和油价走低等因素作用下,俄罗斯经济处境困难。然而,欧美制裁并没有达到迫使俄罗斯屈服的目标,反而伤及自身,给复苏脆弱的欧洲经济再添一抹愁云。同时,危机也重创乌克兰经济。欧盟当初承诺的种种经济援助要么成为“镜中花”,要么杯水车薪,远难填满乌克兰巨大的财政黑洞。
事实上,围绕经济制裁,欧盟国家态度尴尬:不能不制裁,又不想过度制裁。美国的对抗政策激怒了俄罗斯,激化了俄西对峙,而夹在美俄之间的欧洲则进退维谷。
欧洲反对俄罗斯的所作所为,但依然寄希望于俄罗斯参与乌克兰危机的政治解决。欧洲希望扑灭乌克兰战火,而不是与俄罗斯为敌。
妥协·缓和
从现实来看,俄罗斯与西方之间尚未落下密不透风的铁幕。展望来年,双方关系在博弈中仍有一丝转机,存在缓和的可能。
从乌克兰危机爆发之日起,无论双方如何剑拔弩张,西方一再排除直接军事冲突的可能性。而拉夫罗夫则强调,世界出现目前这种“负面趋势”不是俄罗斯的选择,莫斯科“永远准备对话”。
时至年末,欧洲阵营开始显现松动迹象。法国总统奥朗德先是突访莫斯科,后又在欧盟冬季峰会闭幕后表示,欧盟将对有条件减轻制裁俄罗斯敞开大门。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俄罗斯是欧盟无法回避的邻居,双方利益盘根错节。欧洲国家并不希望与俄罗斯进行长期对抗,更不想直接与俄罗斯发生直接军事冲突。
在重大国际问题上,西方国家仍然需要与俄罗斯合作。俄罗斯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无论是打击极端武装“伊斯兰国”,还是解决叙利亚问题、伊朗核问题和气候变化等诸多国际难题,都绕不开俄罗斯,更不用提乌克兰东部的稳定问题。在这一点上,欧洲主流舆论普遍认同。
世界需要秩序与稳定,不欢迎“新冷战”。世界主要趋势仍是和平与发展,而不是对抗与冲突。
从长远来看,平衡各方利益、摒弃零和思维、达成和解妥协才是唯一出路。遥望满目疮痍、战火未尽的乌克兰,横顾在制裁和反制裁中各有败绩的利益攸关方,国际社会应当意识到,谁都不可能成为“新冷战”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