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平: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与应对之策

15.04.2014  12:54
核心提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如何?面临哪些风险和挑战?这些问题值得引起重视。    ◎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之树。作为金融发展的主体之一,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引发各界关注。在新形势下,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和未来走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商业银行防控金融风险的建议,对于更好地促进金融市场发展,帮助颇大

   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深化股份制改革后,经历了GDP高速增长背景下业务发展的黄金10年,各项经营指标快速接近和赶超国际同业。然而随着经济增速的逐步放缓,一些资产质量和风险控制领域的潜在问题开始逐步显现。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如何?面临哪些风险和挑战?这些问题值得引起重视。

  其一,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总体状况良好,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近年来,在业务和盈利水平较快增长和拨备覆盖率、拨贷比等监管要求明确的双重影响下,商业银行大多采取了加大拨备提取力度的主动提升抗风险能力策略,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持续提高。虽然2013年以来受不良贷款较快增长影响,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略有下行,但依然稳定在280%以上的较高水平,且行业贷款损失准备总额达16740亿元,整体拨贷比超过2.8%。从目前商业银行的拨备水平和未来的盈利趋势看,即使未来仍有一定的风险暴露压力,商业银行也有足够的抗风险能力将贷款的潜在风险在体系内进行消化。

  其二,社会融资总量及其结构的变化与商业银行业务和风险状况密切相关。这些年来,我国社会融资规模持续扩张,结构呈多元化。2002年至2013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由2万亿元增长到17.29万亿元。融资结构进一步多元化,银行表内融资虽仍为社会融资的主渠道,但“一家独大”的格局正逐渐改变。2013年社会融资规模中,银行表外融资不断增加,成为社会融资中增长最快的项目。虽然社会融资规模呈现一定的多元化趋势,但在资金来源和流向上仍存在结构性问题,比如,直接融资发展仍然不足,银行仍是社会融资的主渠道;受到资金流向的制约,社会融资的增长仍未充分发挥对实体经济应有的支持作用,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明显对商业银行风险状况的稳定不利。

  进一步看,我国商业银行还面临一系列潜在风险的挑战。一是地方融资平台潜在风险不容忽视。二是特定领域贷款仍是不良贷款增长的主要来源。近年来,受内外部经济环境和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亲周期企业和行业的盈利能力出现快速下降,且有向上下游企业扩散的趋势,成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长的主因。三是信用风险外部传染正在发展。随着表外业务基数的不断扩大,表外业务风险也开始出现向表内转移的趋势。此外,流动性趋紧风险逐步显现等,也成为商业银行发展不容忽视的风险。

   商业银行整体风险状况分析

  商业银行未来主要面对的仍是信用风险的挑战,而流动性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货币政策的调节、监管环境的变化和商业银行自身业务结构的调整加以缓解。总体来看,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仍将保持稳定可控。

  一是信用风险特征短期内难现根本转变。从目前状况看,短期内宏观经济走势将依然平稳,商业银行风险特征也将维持现有状态。其中,受外需冲击较大的小企业和部分产能过剩问题突出行业的企业暂时仍无法摆脱经营的困境,这些企业的不良贷款增长是未来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惯性下滑的主要因素之一;平台贷款和房地产贷款虽然可能有单发性风险发生,但这两个领域的资产质量总体上依然处于运行平稳的可控状态,并不足以导致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出现大幅下滑。一方面,平台贷款质量保持稳定,但局部地区可能发生违约风险。比如,随着平台融资集中到期,地方政府将面临更大还本付息的压力。未来平台还款需求的增速依然明显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再如,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债务增长较快,导致部分地方政府债务率偏高。这些潜在的风险依然不容忽视。另一方面,房地产贷款资产质量保持平稳有一定保障。但一些不确定因素也应引起充分重视。

  二是潜在信用风险同时爆发影响巨大,但应为小概率事件。如果出现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并带动房地产市场大幅走弱的情况,则银行贷款质量将面临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在实体经济生产经营困境向银行传导、房地产贷款风险加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暴露三种情况同时出现的极端情况下,银行不良贷款率可能上升到10%以上,将严重威胁到银行的持续经营能力。从目前状况看,只要宏观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实体经济、房地产和融资平台的潜在风险短期内同时爆发的可能性较小。

  三是商业银行出现系统性流动性风险的可能性不大。在商业银行存款增速趋势性放缓,资金来源依然受限的情况下,未来银行流动性仍会面临压力。但货币供应不会出现大幅下滑局面,总体流动性将保持平稳,发生流动性过度紧缩的可能性很小。从商业银行自身的情况来看,近年来存贷款业务期限结构有所改善,短期内迅速恶化的可能性不大。从外部环境看,目前我国央行用于调节流动性的长短工具品种丰富,“弹药”较为充足,有足够的政策调节空间来防范和控制流动性风险。

   防控商业银行风险的建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防控商业银行风险,有以下几个建议:

  一是采取更为灵活的货币政策,优化流动性监管制度。货币政策操作要更加注重灵活性,对市场流动性调节也需更具有前瞻性、及时性和针对性,要通过“放短抑长”的操作方法,保证货币市场短期流动性平稳,并适当锁定中长期流动性。同时应正视不同银行机构资产负债结构的差异问题,尽快优化存贷比管理机制。

  二是加大重点领域和行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和风险防控力度。一方面,要抓住当前商业银行的重点风险领域。既要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也要从内需的角度出发,出台对光伏、造船和机械制造等行业的支持政策,改善这些领域内企业的生存环境,从源头上减少不良贷款的发生。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对房地产等非实体经济领域的调控力度,防范资产泡沫问题对银行资产质量的潜在影响。同时,对存量不良资产可以通过资产转让和证券化等模式,引入不同风险偏好的社会资金参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过程,进一步分散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

  三是控制平台公司融资总量增长,提高其债务清偿能力。不但要把控好平台贷款的增量,更要监控平台公司在债券、信托等非信贷市场的融资行为,要使地方政府债务增长与清偿能力提升相匹配,防止平台公司负债规模过大,超过地方政府的实际偿付能力。同时要严控资金运作型的融资,避免借新债还旧债的现象,对平台公司新增的贷款或其他融资,必须落实有现金流收入保障的具体建设项目,并增加有效资产的抵押。

  四是重点把控理财业务发展的节奏和风险。商业银行在理财业务发展过程中,不能简单从扩大市场份额和销售规模出发,应当综合考虑资本成本、综合收益和风险防范的问题。严格按照监管要求做好表内与表外业务直接的防火墙,防止表外业务的风险向表内蔓延;控制好产品周期内各个环节的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做好应对预案,有效处置可能发生的各类风险事件,尤其是在理财产品的设计和发行环节,既要对各类客户有吸引力,也要做好综合成本收益的测算。

  五是双管齐下防控信用风险在不同金融部门间的传播。鉴于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等非信贷融资大量流向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未来应进一步加强监管,从资金募集、资金投向、资金使用等多方面完善“全流程”监管,同时排查清理存量金融风险。在此基础上,要加大对投资者的教育力度,改变投资者对信托等高风险产品刚性兑付的惯性思维,重点防范其他金融部门的信用风险因品牌和声誉等非正常因素向银行体系传染。

  六是进一步完善并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对待影子银行,既要肯定其填补了现有银行体系业务的一些空白,为各类融资主体提供了更丰富的融资渠道;也要正视其业务扩张带来的潜在风险。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有效指导其产品创新,引导影子银行在支持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融资方面更多地发挥积极作用。未来应通过立监管、建规范、疏需求、稳发展的思路,将影子银行纳入规范发展的轨道。

  七是推动商业银行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合理应对流动性风险挑战。既要关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流动性状况,也要加强对表外业务的管理,改变表外业务发展过快且期限错配较为严重的状况。在流动性应急机制的建设上,商业银行要通过自身资产结构的调整增加流动性储备,从而进一步降低对外部资金融入的依赖度。

  此外,还要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商业银行,优化金融资源配置。进一步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让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到金融业,充分发挥民间资本在资源配置方面的积极作用。交通银行 连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