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洋渔业:转型升级再拓蓝海
1985年3月10日,中国水产总公司13艘渔船、223名船员组成的远洋渔业船队开赴大西洋西非海域渔场作业,揭开了中国远洋渔业发展历史的第一页。
30多年来,我国远洋渔业从无到有,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就,当年的13艘渔船,如今已经变成了2500多艘,产业规模进入世界前列,装备水平显著提升,产业结构日趋优化,政策制度逐步完善,正向远洋渔业强国稳步迈进。
同时,随着近年来国际捕捞资源管控力度日趋严格,各国入渔门槛不断提高,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远洋渔业发展正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如何加快转型升级,开拓远洋渔业发展的新蓝海,是各地各部门和远洋渔业企业正在探索解决的问题。
政策给力,远洋渔业实现新突破
说起近年来公司在远洋渔业方面的大发展,深圳市华南渔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富雄感触最深的,就是国家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
“‘十一五’以前,公司的装备是比较落后的,只有两三艘原有国内旧船改造后用于远洋捕捞的冰鲜金枪鱼渔船。”黄富雄坦言,公司的跨越发展主要是在“十二五”期间,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公司从2012年起,开始推进渔船装备升级,目前船队规模已达25艘,渔船安全性和专业化水平显著提高。
华南渔业公司的发展,印证着我国远洋渔业整体的变化。“2011年至今,是远洋渔业的加速转型升级阶段。”在去年召开的远洋渔业发展30年座谈会上,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指出,“这个阶段的最大特点是国家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远洋渔业装备水平显著提高。”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获得农业部远洋渔业企业资格的企业共164家,与上年同比增加31家,总产量203.2万吨,同比增长了50%。现在,我国远洋渔业船队总体规模和远洋渔业产量均已位居世界前列。据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赵兴武介绍,公海渔业资源开发能力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的远洋渔业综合实力。目前,我国公海鱿鱼钓船队规模和鱿鱼产量居世界第一,金枪鱼延绳钓船数和金枪鱼产量居世界前列,专业秋刀鱼船数和生产能力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南极磷虾资源开发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管好“最危险的行业”,实现安全规范可持续发展
大海茫茫,风浪难测。海洋捕捞被称为世界上“最艰苦、最危险”的行业。尽管近年来我国不断用现代物质条件、科学技术改造远洋渔业,打造了一批现代化远洋渔船,但随着从业企业的增多,再加上远洋渔业行业本身的高风险性,发生安全事件和违规越境生产的可能性也在增加。
同时,因为远洋渔业是一个艰苦行业,所以在吸引、集聚人才方面也面临着不少难题。远洋渔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带来了对船员的大量刚性需求,招工难现象日益突出,高级人才十分缺乏。船员整体素质不高,是导致远洋渔业安全生产事件的重要因素。加强人才的培训和培育,同样是当务之急。
“要想保障远洋渔业规范有序发展,在渔船设备‘硬件’升级的同时,远洋渔业的管理能力和管理制度同样需要不断完善。”农业部渔业局远洋渔业处处长赵丽玲介绍说,针对远洋渔业专业性、涉外性强和从业风险大的特点,农业部制定了《远洋渔业管理规定》,建立了远洋渔业项目和企业资质管理制度,实施了生产情况报告、标准化捕捞日志、渔船船位监测、派遣国家观察员、签发合法捕捞证明等为主要内容的监管措施,覆盖远洋渔业生产全过程。这些逐步完善的政策制度,为促进远洋渔业实现安全规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船在海上漂,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管控?这是我们以前最担心的问题。”黄富雄告诉记者,现在,公司按要求为每艘渔船配备了船位监控设备,指定专职人员每天对每艘渔船的船位、航行轨迹进行监测,以确保渔船监测设备正常运作。渔船在他国经济海域作业,均办理入渔国的捕鱼执照,并通过公司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划定警戒线,预留缓冲区,系统设置自动提醒功能,以确保渔船不会误入他国海域。
加速产业转型,拓展发展空间
远洋渔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当前也面临着国际管理日趋严格的大环境。公海资源养护和管理措施日趋严格,沿海渔业资源国更加重视其渔业资源的综合价值,竞相调整入渔政策,入渔门槛不断提高,这些情况都对远洋渔业的发展空间形成了限制。
为拓展远洋渔业发展空间,促进远洋渔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农业部提出,要进一步推动对外合作,开拓新渔场,优化船队洋区布局,强化规范管理,提升履约能力,结合国家“一带一路”规划促进境外渔业基地建设。
据了解,虽然一些渔业资源由于过度捕捞而出现衰退,但海洋空间广阔,渔业资源依然有很大的开发潜力。海洋鱼类在合理开发的情况下可满足300亿人的蛋白需求,南极磷虾科学合理的年度可捕获量为近亿吨,相当于全世界目前海洋水产品年度捕获量总和,这为远洋渔业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和战略方向。
同时,随着远洋渔业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生产成本持续提高,产品销售价格下滑,如何提高远洋渔业的质量效益,也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黄富雄建议,一方面要构建远洋渔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促进各环节增值,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市场开发力度,培育知名品牌,特别是国内市场目前还没有形成消费高端海产品的习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这方面大有潜力可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