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去容易扎根难 川货如何站稳上海滩

27.11.2015  01:38
  今年3月才在上海设立了分公司,到目前为止销量就达到了600万元。这让蓝逸高原食品公司冰淇淋运营部经理刘金东,对拓展华东市场信心十足。他希望通过参加“川货全国行·上海站”活动,找到更多合作伙伴。“上海人对新产品接受度强,但产品必须经受考验。”刘金东的话很有代表性,不少参展商表示,上海市场竞争激烈,进去容易扎根难。

  往常的川货全国行活动,名不见经传的中小企业是绝对主力。这次的上海站活动,久大盐业、阆中保宁醋等川内知名企业也十分积极。

  久大盐业展出了不少含盐日化产品。自贡商务局内贸科科长陈斌表示,久大盐业此举,实为市场试探之举。明年国家食盐专营体制改革或将进行,一方面企业可自主拓展市场;另一方面,原有地盘也会遭受外来产品蚕食。陈斌认为,只有提前“走出去”,根据市场调整产品结构和营销方式,企业方能经得起“摔打”。

  康定市达折渚生态农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主要卖松茸,每公斤卖价为2000元,过去产品在成都就能全部消化。去年,该企业跟随“万企出国门”活动首次走出国门,与韩国经销商签订了5吨的经销合同,售价每公斤多了150元。此前,达折渚曾尝试给上海经销商供货,每月仅100公斤,贴人家的牌,每公斤的价格还是比成都高50元。东西好卖,对方想追加货源。这给达折渚提了醒:为什么不自己拓展市场呢?于是,便有了此次上海行。

  “上海市场包容,竞争却异常惨烈。”阆中保宁醋华东片区区域经理廖茂广表示,要取胜,必须不断更新产品包装,产品也要不断推陈出新。

  创新与传承如何并进,对蜀戎坊冰糖大头菜销售总经理翁泽明而言,也是一个两难的问题。去年的川货全国行活动,蜀戎坊在上海签下了1000万元的合同,至今仅销售了近600万元。“只卖得动原味的产品。”要成功“走出去”,必须先做出改变。翁泽明自去年起,参加了十多场川货全国行活动,跟数百名经销商反复讨论,终于决定走出改变第一步:邀请成都设计团队,打造全新的快时尚子品牌,“瞄准20-40岁的女性人群,从logo、包装、形象、口味都在改变”。(记者 曾小清)


  
我省出台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指导意见 明确21个市州重点布局产业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优化区域产业布局的指导意见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