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中部城市,为何渐渐“火”了起来

08.03.2022  20:10
 ▲图/新京报制图

  中国城市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近日,《国务院关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的批复》发布,其中提到,原则同意《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

  批复文件提到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战略定位:打造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城市群。

  通过战略定位中的3个“重要”可看出,长江中游城市群在全国经济版图的重要性在凸显。

  按照相关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覆盖湖南、湖北、江西三省多个城市。武汉、长沙、南昌是其中的核心城市。

  但远不只是这3个城市,郑州、合肥等其他中部城市,近年来也正在渐渐崛起。

   中部9城进入TOP50

  城市竞争,GDP的变化备受关注

  近期,随着各地陆续公布2021年GDP数据,有两个指标值得关注。

  一个是万亿GDP城市(又称万亿城市、万亿俱乐部)扩容。目前其成员已有24个,其中包括武汉、长沙、郑州、合肥4个中部城市。

  一个是GDP50强(又称TOP50)城市重新洗牌,门槛提高到了5000亿元以上。除了上述4城,中部的南昌、太原、洛阳、榆林、襄阳等城市也进入该榜单。

  这两个重量级榜单中,中部城市表现不俗。

  在2021年最新的万亿城市名单中,武汉、长沙、郑州、合肥排名分别为第9、15、16、19。

  而在TOP50城市榜单上,武汉、长沙、郑州、合肥4城均已晋升前20位,南昌、太原也已进入该榜单。其中,南昌GDP以6650亿元列第38名,太原GDP以5121亿元列第50名。

 ▲南昌。图/unsplash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这些省会城市,中部地区的洛阳、榆林、襄阳也成为“黑马”,在TOP50城市中分别位列第45、46、49名。

  总体而言,目前,我国中部经济区——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西6省,已有包括全部省会在内的9个城市进入TOP50。

  伴随着GDP的强势上扬,近年,武汉、长沙、郑州、合肥等中部城市的曝光度越来越高,成为“网红城市”。这些城市正在成为我国下一轮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中部城市的崛起,成为值得注意的现象。

   最显著的崛起始于2008年

  中部城市的崛起,宛如走过了一段U型曲线,而2008年是一个绕不开的转折点。

  在改革开放初期,武汉等中部城市的实力较强,在国内城市中排名比较靠前。1980年,武汉经济总量排名第6。

  然而,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东南沿海经济发展一片火热,不少城市的名义GDP增速超过30%,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其时,中西部城市则相对沉寂。

  2007年,中部龙头武汉在城市GDP排行榜上仅居第16名,比1980年的第6名掉了10个位次。

  这年,郑州、长沙GDP则排在24、28名。合肥、南昌、太原更在40名之后。

  历史的车轮行驶到了2008年。

  这一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蝴蝶效应下,全球经济哀鸿遍野。

  中国城市,特别是中部城市却是另外一番风景。

  在沿海地区深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出口导向型经济面临冲击之时,中西部城市开始大展身手。

  2008年,中部城市开始了逆袭。这一年,武汉GDP上升到第12名,一年间提升了4个位次。郑州、长沙也分别位列第22、23名,合肥、南昌也进入了前50。

▲武汉。图/unsplash

  之后,中部城市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2009年,长沙GDP迈进TOP20榜单,位列19名。两年后的2011年,郑州也加入,位列20名。中部城市的实力更加强劲。

  2012年,武汉迈进TOP10,位列第9。到新冠疫情爆发前的2019年,武汉排名继续提升,位列第8。

  可以看出,2008年后的10余年,武汉等中部城市发展迅速,排名提升较为显著。

  中部城市的逆袭,固然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沿海外向型城市发展受到冲击有关,但更离不开中部崛起战略实施这个大背景。

  2004年3月,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正式提出。

  2006年4月15日,中部地区崛起的纲领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0号)正式出台。

  2009年9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

  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无疑有力推进了这些地区经济稳步发展。

  实际上,与中部城市崛起相呼应的,是中部省份经济的提升。

  2021年,中部6省GDP总量达到250132.5亿元,占我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4.6%,接近1/4,与2010年的22%相比,在逐渐扩大。

  而在2021年GDP增速排行的前10强省份中,中部地区占了4席,分别是湖北、山西、江西、安徽。

   产业发展可圈可点

  10余年,在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的推动下,大批研发基地相继在中部城市落地。同时,中部城市的产业转型加速,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以武汉为例。作为老工业基地之一,武汉的工业基础雄厚。近年来,武汉的产业发展目标和路径颇为清晰,立足集成电路、光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光谷”品牌逐渐打响;同时重点发展金融保险、科技服务等第三产业,产业发展实现由传统重化工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转型。

  由此,武汉在全国城市序列中的地位稳步上升。

  同样,长沙10多年来的产业发展和GDP表现也很亮眼。

  近些年,长沙主打装备制造业、文化产业、汽车产业等,表现不俗。以装备制造业为例,近年来长沙涌现出了三一重工等一大批知名企业。此外,长沙文化产业基础较好,涌现出一批知名文化品牌。

▲长沙。图/unsplash

  而合肥的快速发展更是有目共睹。10多年前,合肥的存在感还很低,经济体量小,在城市梯队中的位次靠后。10多年后的今天,合肥不仅新晋“万亿俱乐部”,同时,其在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的布局发展也是可圈可点,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这座城市甚至被誉为“最牛风投机构”。

  这几年,合肥实现了一个个“小目标”:万亿GDP,城市TOP20。

  至于地处中原腹地的郑州,也在快速发展。郑州的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字高铁基本成型,已成为全国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聚高地。2020年,郑州GDP超越了西安、沈阳等老牌工商业城市。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照查数据显示,郑州常住人口达到了1260万,这一数量在华中城市排名首位。这预示着这座城市未来有着强劲的发展潜力。

  此外,南昌、太原的发展虽然相对缓慢,但近年也在加快发展步伐。

   规避同质化竞争,加强城市间协作

  改革开放前30年,我国大部分城市主要着眼于外向发展,以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为主动能。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我国城市经济增长转向内需拉动与对外开放并举,内需的比重提高。

  以武汉、长沙、合肥等为代表的中部城市,成为这一轮经济增长的“新晋明星”,正是契合了这一趋势的转变。

  中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相互之间的竞争也很激烈。

  当前,武汉的综合优势显著,“中部第一城”地位稳固,但“中部第二城”竞争激烈,长沙和郑州的排名紧随先后,颇有难分伯仲的架势。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武汉目前仍有明显领先优势,但是长沙、合肥也在紧紧追赶,差距有缩小的趋势。

  中部城市激烈竞争,也暴露出其产业结构中的某些问题。

  当前,武汉、长沙、南昌等城市在区域的中心地位、市场要素资源和政策支持的获取等方面激烈竞争。

  这几个城市虽然产业布局各有侧重,但产业重合度较高,均以钢铁、汽车等偏重型产业结构为主,产业相似度较高,因此面临同质化竞争。

  这是中部城市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这意味着,这些城市需推进错位发展,在产业分工上规避同质化产业竞争,实现产业互补和协作。

  2021年7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布,其将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放在重要位置。

  显然,发展先进制造业将是中部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也是其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中部城市应继续抓住沿海产业转移契机,聚焦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迈进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高端。

  而随着《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等获批,这些中部省会城市在进一步做大做强自身经济体量的同时,需担负起引领所在区域发展的重任。同时,这些城市之间,以及长江中游城市群与中原城市群的城市之间,也需加强协作、联动,建立、深化城市间的联系机制。

  毕竟,在中部城市现阶段的发展中,合作的意义要大于竞争。

责任编辑: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