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委员会什么来头?两次大事习近平都选择见他们
原标题:这个委员会什么来头?两次大事习近平都选择见他们
31日一早,一条重磅新闻占据各大网站首页——10月30日,习近平会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海外委员和中方企业家委员。这是十九大后中国最高领导人的首场外事活动。
领导人见清华的一个委员会,足显重视。这个委员会里的成员也的确够得上重量级:镜头里面,先后出现了鲍尔森基金会主席、苹果CEO、黑石集团CEO、扎克伯格等知名度相当高的外国商业领袖。
那这个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顾问委员会,为何如此受到中国领导人的重视?
历史中有答案。
历史
始建于1984年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首任院长是朱镕基(当时是国家经委任副主任)。朱本人曾回忆说:“1984年,我受刘达(注:原)同志邀请来做院长。我本来没有学过经济,但对管理特别感兴趣,所以不知高低,一口应承。”
他说,因为自己政务繁忙,顾不上学院工作,十分有愧母校,“所以我就把世界上最优秀的管理者请来,成立了顾问委员会,希望能对经济管理研究院的成长有帮助”。
朱镕基的话当然语带谦虚。昨天在跟习总见面时第二个发言的是鲍尔森基金会的主席鲍尔森,此君与中国打交道数十年,曾当过小布什政府的财政部长,退休后写了本《与中国打交道》。他的另一个身份,就是清华经管顾问委员会的首任主席。在这本书中,鲍尔森详细回忆了这个委员会成立的来龙去脉——
从1997年到1999年,鲍尔森三次与朱镕基见面(当时鲍尔森是高盛的董事长)。前后三次,朱镕基都提出,希望鲍尔森想想办法,帮助中国训练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当时,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即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是当时中国最稀缺也最需要的。用鲍尔森的话说,“已经担任总理的朱镕基,不想看到自己一手推进的国企改革计划由于管理不善遭到搁浅”。
“‘许多年来,我一直想要建成一所世界一流的管理学院,使中国改革能走得更好。’然后他(注:朱)转向我说,’这件事我们需要依靠你。’”这是鲍尔森的回忆。
那么,对鲍尔森来说,怎么帮这个忙?怎么帮中国培训出大量的优秀企管人才?
方法
他给出的答案是,借鉴世界顶级商学院的路子,把先进的资源和方法引进来。在他看来,当时清华也好,中国也好,商学教育存在着许多的弊病——比如,当时的学生“英语口音很重,不容易听懂”。为此,朱镕基还专门给鲍尔森“道歉”说:“我很不好意思。我们学生的外语技能还不够好。教师也是一样。他们都是尖子,但英语还不够熟练。”
鲍尔森热情很高,先是找了当时的哈佛商学院院长,让哈佛商学院跟清华经管结成伙伴,引入哈佛的案例研究技术、管理教育课程;邀请麦肯锡给该学院设计五年战略规划……
之后,就是建立这个顾问委员会,邀请大量的商业领袖。首批邀请的国际委员有哪些呢?一堆CEO,公司包括了柯达、诺基亚、高通、软银、索尼、摩托罗拉、沃尔玛、安盛;鲍尔森同时联系了他熟悉的中方人物,比如柳传志、周小川。
这个顾问委员会是干事儿的,有时还要给学生上课。这份名单的“重磅”特性也延续到了今天——
在30日习近平会见的顾问委员会海外委员名单中,根据最新市值统计,目前全球市值最高的十家公司中,有五家公司掌门人都位列其中;2017-2018顾问委员会的名单中,光名誉委员,就包括了英国BP集团原CEO、鲍尔森、王岐山;马云、马化腾等也在其中。
从这个意义上讲,朱镕基找对了人。
先后
事实上,这已经是习近平第二次见这个委员会了。上一次,是2013年10月24日——彼时,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习近平开宗明义说的就是“你们作为世界知名企业家,对世界经济形势和中国经济发展有着深刻见解,我愿意听取你们的真知灼见”。
也就是说,习近平两次见这个委员会,都选在了非常重要的历史节点上。三中全会,中共确定了数百项的改革任务,被鲍尔森等国际商业领袖视为“中国近20年来最重要的整体改革规划”;十九大,中共同样擘划了新时代的发展蓝图,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发展的道路、计划和信心。
作为最高领导人,习近平选择在什么时候见谁、谈什么样的内容,当然是相当有讲究的。两次重磅会议后都选择见这个委员会,习近平显然对该委员会的“国际影响力”相当看重。
换句话说,讲给这些人的,也就是讲给世界上的许多人的。毕竟,这个委员会成员们的影响力,尤其是商业上的影响力,那是杠杠的。
昨天习近平说了什么呢?
他介绍了十九大的意义、宣示了中国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信心决心。其间提到的,无一不是中内外都高度关注的话题: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全球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他也说了很多大白话,比如“买卖不成仁义在”、“教育是要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和反对派”。
如今,超过5万名中高级经理完成了清华不授学位的管理培训课程。清华的招牌课程、18个月的管理MBA课程则已经训练了超过4000名中国高级经理和政府官员。学院现在拥有了18个研究中心,包括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中国财政税收研究所等。如今17年过去了,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已经成为一个世界顶级的商学院,但无论是高层,还是基层,中国人对知识的渴望、对中国改革和现代化的追求,却从来没有消散。
责任编辑:张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