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儒家经典理念习近平多次引用
原标题:天天学习 | 这个儒家经典理念习近平多次引用
天天学习9月14日晚,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同欧盟轮值主席国德国总理默克尔、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共同举行视频会晤。中德欧领导人就中欧关系深入交换意见,为下阶段中欧关系规划方向。
习近平主席强调,“中欧和平共处的力量坚定一分,世界的和平和繁荣就多一分保障”,并再次重申,中方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代中国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和全球治理提供的“中国方案”,这一方案立意高远,为21世纪国际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具有时代的前瞻性和先进性。对此,习近平主席在不同场合做出重要论述。
2015年9月28日,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中,习近平主席用中国儒家的“天下为公”思想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出自儒家经典《礼记·礼运》,阐释了儒家学派的政治理想及其对未来社会的憧憬。
【释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后世的儒家学者托名孔子进行的答问。“大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或真理;“天下”,特指天子统辖的区域;“公”,按东汉经学家郑玄的解释,即“共”的意思。其意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天下人所共有的天下,就是说不把国家当作一家一姓的私有物。在这个理想社会里,“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就是所谓的“大同世界”,表达了中国古人对尽善尽美理想社会的追求。
【解读】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习近平主席引用率颇高的一则古语,多用于中国外交政策的阐述,旨在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理想追求,旨在回答“中国想要什么样的世界”之问;“天下为公”源自中国古人对“大同世界”的追求,二者一脉相承,在价值观念上相通相融。人类命运共同体秉承“天下为公”的使命担当,彰显“共赢共享”的治理理念,贯穿“公平公正”的价值取向,蕴含“和而不同”的伦理思想,体现“求同存异”的包容精神。
2016年11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秘鲁国会演讲时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顺势而为,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所讲的“天下”与前人的理解有很大不同。古代中国的“天下观”指的是“普天之下”,其基本主张是“天下一家,中国居中”。而习近平主席所讲的“天下”是指全世界,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一员;“大道”则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公平正义”等价值。正如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所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更宽的视野、更大的气魄、更广的胸怀,彰显着大国领袖宽广的世界眼光和博大的人类情怀。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全世界人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病毒不分国界、不分种族,全人类只有共同努力,才能战而胜之。为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同舟共济、守望相助。中国与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团结合作、共克时艰,天下为公行大道,共战病毒这一全人类共同的敌人,彰显了全球合作抗疫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汇聚起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作者 杨立新)
责任编辑:胡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