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 我们的民生成绩单

12.11.2013  12:56

      本网讯  (记者 杨尚芬)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8日,中共十八大召开。2013年11月9日,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这一年,党和政府继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就业是民生之本。面对经济增速放缓的压力,城镇新增就业任务依然提前超额完成。针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政府实施就业促进计划,为他们提供“一对一”持续帮扶。就业数量增加的同时,就业质量也在逐步提升:大量农业人口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网络就业创造了千万以上岗位,智力密集型产业初具规模、拉动就业……   增加居民收入,改革分配制度,政策法规不断出台。2013年2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出台,明确提出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倍增、收入分配差距逐步缩小等目标;7月1日,劳动合同法修正案正式实施,“同工同酬”有了更明确的规定;在上半年,有17个地区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提低”让低收入者对未来充满期待。   世界上最大的社保体系已经在我国建立:超过13亿人参加医疗保险,8亿人参加养老保险。“全民医保”已基本实现,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后继续稳步推进。制度完善的同时,社保待遇也在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九连增”,月平均水平接近2000元。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280元,随着筹资水平提高,新农合提供的医疗服务包也越来越大。不仅覆盖了住院服务,门诊统筹也全面开展,切实减轻了农民看病负担。   避免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目前,23个省份的大病医保实施办法已经落地,青海、山东等省份实现全省运行。大病患者费用报销比例基本能达到60%以上,甚至高达80%。   让百姓实现安居梦,保障房建设如火如荼。2013年,全国计划新开工保障房630万套,基本建成470万套。截至9月,已开工620万套,基本建成410万套。保障房建设数量庞大,住房保障体系也在不断完善:租赁性质的保障房逐步成为主体;配套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入住率成为新的考核指标;一些地方进一步打破户籍限制,外来务工人员也能申请保障房。   新一轮棚改也在前不久正式拉开帷幕。2013年7月12日,国务院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公布,城中村改造统一纳入棚改范围,享受棚改政策。棚改用地可获优先安排,简化审批流程。为保障棚改顺利推行,政府投入真金白银。年初中央安排预算内投资413亿元支持棚户区改造,前不久又追加了120亿元。   教育公平的阳光,逐渐洒落到祖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异地高考在多地破冰,为打工者子弟畅通了高考渠道;为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各地已经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农村娃吃到了热乎乎的营养午餐,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的资助体系已经全覆盖。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朴素愿望正在一个个变为现实。   成绩固然可贵,但是民生改善无止境。政府不容松懈,每个人也都应该为了美好生活而不断奋斗与努力。只有这样,在1年、5年、10年甚至百年之后,再做回顾,才能有看不够的成绩斐然,触得到的美好中国。(据《人民日报》)   我们的期待   十八大召开一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政策。那么,市民对十八届三中全会有什么期待呢?我们听听市民的心声。   廖开发(某企业老总) 我一直关注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相关报道,对金融体系改革充满了期待。在我看来,中小企业是解决就业的主渠道,现在西部很多中小企业缺乏人才,而很多人才又不愿意去,希望国家能出台更好更给力的措施,用政策支持留住优秀人才。   吴勇发(个体店老板) 希望经济体制改革中,能放宽审批,取消一些行政审批事项。   舒小春(巴二中教师) 希望社会更加和谐,经济能保持平稳增长。政府能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教师工资福利能有所提高。   王毅(市民52岁) 目前,利益固化的现象几乎无处不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可加强政治体制改革,打破利益格局,重新定位权力边界,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问题。   郭勇(市民53岁) 希望国家把反腐倡廉继续抓下去;希望儿子结婚生子,我早点抱上孙子。   杨绍静(巴州区西城街道办事处白马井社区居委会书记)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接地气”的在为老百姓谋福利,办实事。希望党中央出台更多惠民政策,让老百姓生活更加幸福。   熊亮(普通工人38岁) 希望国家对重症病人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再提高一些,农民工日子越过越好。   任燕(公司员工24岁) 现在年轻人的就业压力很大,希望能有更多的就业机会给充满理想和抱负的年轻人。   卢森(平面设计师25岁) 希望养老保险待遇能提高,买得起房子。   杨虎成(农民工47岁) 期待“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希望中央出台相关政策,让农民工能参加全国联网通用的养老保险,不因更换打工地点或回到家乡而中断参保。希望乡村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既要增加医疗设备等硬件,又要留住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