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出所为这起2元钱案子出警 还惊动奥数老师
原标题:绕晕了!为2元报警的案子,竟涉及这么大的数学“陷阱”!还惊动了奥数老师!
9月26日下午,宁波海曙江厦派出所的廖警官,出了一次警——一笔“涉案金额”为2元的小纠纷。
根据当事双方的要求,很快,他处理好了这次纠纷。回来后,他细想下来,总觉得哪里不对劲:似乎这道“数学题”不是这么算的!
后来,他“悟”出来了——有人亏了。他把这回事讲给同事们听,同事觉得有趣,发到朋友圈了去——虽然金额小,可事涉三方,还真把不少人给整“懵”了。
这是怎么回事?到底是什么数学题,这么费脑筋呢?
报警电话是一名小卖部的老板打来的,说是“有人买东西不给钱”。廖警官到场后,了解了情况,大概是这么回事:
有名小朋友在小卖部里,买了一支雪糕,花了2元钱。后来,小朋友的外婆觉得雪糕外形有点变形,怀疑是变质的,于是到店里来要求退钱。
小卖部老板当然不同意退。这时,一名女孩过来,买了一瓶水,也是2元。外婆就抢过她递给店老板的5元钱,然后找了对方3元钱。
女孩也没说什么,拿了水就走了。对小朋友的外婆来说,这笔账似乎就这么了了。可在店老板看来,他没收到矿泉水的钱啊。
两人就为这2元钱起了纠纷,于是报了警。
“那你们双方什么意见?”廖警官问道。“她把那5元钱还给我!”“那他得把买雪糕的2元钱退给我!”双方争先恐后地说。
民警在场,两人倒是很快协调好了,各自拿了钱,散了。廖警官也没有多想,不一会,就回所里了。
似乎,当事双方也没有多想,对这一协调结果表示满意。于是,大家都散了。
但在返回所里的路上,他隐隐觉得:这道数学题不是这么算的吧?回去后,特意把每次交易行为都一一列了下来,得出了结论——有人亏钱了。
他把这回事讲给同事们听,个别同事刚开始没转过弯来。有同事觉得有趣,就发到朋友圈里。结果,还真有不少人被这2元钱的“数学题”搞懵了。
那么,经过重新计算后的结论,是什么呢?
廖警官列了一张表,把女孩、店老板和小朋友外婆的每次收支都一一列举,得出“女孩持平,外婆亏1元,店老板赚1元”的结论。
民警的解答当这张列表再次传到朋友圈里后,不少人倒是信服了这个结论。当然,也有不少人仍在纳闷:计算起来有这么复杂吗?
记者也将这道“数学题”,发到微信群里进行讨论,得出大致几个问题:如果5元钱退给了店老板,那外婆找给女孩的3元钱,问谁要?如果店老板将买雪糕的2元钱退了,但小朋友是否该将雪糕还给店老板(因为觉得变质,小朋友已将雪糕扔掉了)……
这,说起来就比较复杂了。记者的一名理工科毕业的朋友化繁为简,她首先肯定了民警的计算结果,但她这么看待这个问题:
之前,这起纠纷很简单,就是店老板有2元钱没有收回(不管是雪糕还是矿泉水的应付款);后来,外婆给了店老板5元,后者本应找给其3元,但实际只给了2元(所谓的雪糕退款)。
这么算下来,店老板确实少退了1元钱,而外婆亏了1元钱。当然,这是建立在雪糕本身价值2元的基础上的,如果外婆坚持认为那雪糕变质,一文不值,这道计算题就另当别论了。
“虽然只有买雪糕、买矿泉水两次交易行为,但涉及到多方,买来退去,又把之前的交易也算进来,越来越复杂,确实容易把人搞懵。”这名网友说道。
网友的解答那么,如果从数学老师的角度看,这道题该怎么解?它的“陷阱”又在哪里呢?
记者联系上教奥数的杨军老师,他看过题目后,没有从具体的每次交易行为着手,只看原始财产和最终财富,两相比较,最终得出的结论和以上一样:店老板赚了1元。
老师的解答至于陷阱,杨老师认为,其实就是在计算时把别人的交易收支也算进来,结果就陷了进去,往复循环,结果越来越绕不清楚。
“在计算每一个人的财富(现金和物质)时候,要有初始财富,中间所有过程加加减减即可,最后算出最终财富。在计算其中一个人的财富时候,切记不要考虑其他人的财富进出,一旦考虑进去,容易将他人‘损失’或者‘获利’转移到这个人的‘获利’或者‘损失’中去。”
杨老师还说,这道题目仅仅只有三个人,如果出现四人或者四人以上,A的交易过程中途或许是从B那里获利,而B获利又或许是C的部分,这样就纠缠不清,总结一句话:每个人只计算初始财富和最终财富,这样就可以理清楚了。
记者将以上“正解”再次发到朋友圈里,大家纷纷点赞的同时,也不得不感叹,“一两块钱的小生意,有着大智慧啊!”当然,也有在公安部门工作的朋友戏谑说,“数学在生活中无所不在,只有熟练掌握各门才艺,才能更好地处警啊。”
来源:宁波晚报
责任编辑:桂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