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证道何处去,曳树清风几度还 ——忆桥梁宗师、学界泰斗钱冬生教授
2016年5月15日,“竢实扬华 交通天下”西南交通大学建校120周年纪念大会上,中国现代桥梁工程开拓者之一、著名桥梁工程教育家、西南交通大学钱冬生教授满面笑容地接过四川省达州市委书记、桥80包惠校友的献花,孰料时隔仅3个多月,9月1日凌晨,钱冬生教授在家中安详辞世,享年98岁。人们再也不能看到他穿着那条洗得有些泛白的劳动布裤子陪着夫人在校园中漫步的景象,再也不能聆听到他对桥梁工程前沿科学的见解,再也不能接受他“润物细无声”的德行教诲……
钱冬生教授为人师表,治学严谨,诲人不倦,锐意开拓,与时俱进,淡泊名利,仁爱宽宏,无私奉献,为西南交通大学桥梁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中国桥梁科技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是交大学人永远怀念的一代宗师、人生楷模。他的一生为祖国桥梁事业、为西南交大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心 怀家国 敬业敬职
两年前,在第3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来到西南交通大学,亲切看望钱冬生教授,代表省委、省政府感谢他为教育事业发展作出的贡献。彼时,钱老虽已96岁高龄,但思维敏捷、谈吐清晰、精神矍铄,他与东明书记聊教育、谈改革,还就加强特色学科建设、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谈了见解,爱国敬业之情溢于言表。
正如2011年,与返校的校友欢聚之际,钱冬生所言:“旧中国曾经受到列强侵略达100多年,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要独立、要建设,这是所有中国人的愿望。我们的母校,在培养铁路人才方面,有过贡献。我们应该爱护母校,教好学生,让他们获得必要的知识和能力,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对这件事,我们必须郑重对待,不能有任何懈怠。这是学校的使命,也是教师的义务。”即使在进入老龄退休之后,钱冬生仍然像年轻时一样,每日保持读书、看报的习惯,学习最新的知识,孜孜不倦、劲头十足,为国家、为人民贡献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才智。
钱冬生常常从教学角度出发,给学校提出建议。他曾强调,学校必须将教学放在第一位;要重视教学规律;要培养胸怀大志,为人民的幸福,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开拓型人才;要总结老教授的教学经验,着意开发利用老年教师资源。
钱冬生认为,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是根本大计,因此,他常指导青年教师工作,叮嘱他们:“教学是一份良心活,要对工作负责、对学生负责,教学思想、方式方法也要适应形势、与时俱进。”为鼓励优秀学子发愤图强、术有专攻,钱冬生还在自己90大寿之际设立“西南交通大学钱冬生教育基金”。在2011年末举行的首届奖学金颁奖仪式上,钱冬生亲自为获奖者颁发证书,勉励获奖同学要追求真理,敢于创新,勤奋务实,成为国家桥梁领域闪耀的新星。钱老尤其重视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培养,他曾撰文写道“德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德育要立足当代,面向未来,应伴随人的一生。”在教学中,他注重把爱国主义教育和人格培养贯穿其中,以自身人格魅力感染着青年学生。
接触过钱冬生的人,往往留下这样的印象:胸怀坦荡、直言陈词、生活质朴。作为知识分子的他,从严治学、一丝不苟;作为共产党人的他,谦逊有加、坚定执着。钱冬生的学生还记得,2014年,钱老和夫人带着他们购买的《中国共产党党史》(最新一版)到他办公室,说:“这是最新出版的党史,建议大家都抽时间读读,只有了解党史,才能更好地忠诚于党的事业!”
就在今年学校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98岁高龄的钱冬生没有放松一名老党员的自我要求,活到老、学到老,他不但在家自学各类“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学习资料,还坚持参加土木学院离退休教职工第二党支部组织的专题学习会,逐条学习《中国共产党党章》《廉洁自律准则》《纪律处分条例》等中央最新文件,并将学习教育和自己从事了一辈子的桥梁工程事业结合起来思考,作为一名党员、一名中国人,钱冬生对党和国家事业充满信心;作为一名交大人,钱冬生也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对学校改革发展、人才培养、课堂教学等方方面面谈了自己的看法,对学校的发展满怀期待与希望。
钱冬生(右四)参加土木学院离退休教职工第二党支部“两学一做”专题学习会
不忘 师恩 爱校情深
1918年12月23日,钱冬生出生于江苏镇江。青年钱冬生曾在上海交大就读,因七七事变战乱,在上海交大读了一年多就转入唐山交大。在唐山交大学习时又开始流亡,大二下学期至毕业是在贵州平越度过的。1940年,他从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系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毕业后,曾任职于华北水利委员会、宝天铁路工程局等。1945年到美国铁路实习。1949年回国后,返唐山工学院任教,历任唐山铁道学院副教授、教授,西南交通大学教授、桥梁教研室主任、铁道工程系副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这所学校住进了我心里,离不开了!”钱冬生动情地说道。
“交大‘五老’都曾给我上过课,茅以升先生是我的恩师。”钱冬生曾言,唐院“五老”罗忠忱、顾宜孙、伍镜湖、黄寿恒、李斐英教授开创了唐山交大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和校风,奠定了学校发展的基础,为后辈留下了宝贵的交大精神。
据钱冬生回忆,平越的办学条件极为艰苦,但老教授们对学生的要求毫不放松,不合要求的图和作业,都被退回重做;地形测量、铁路测量实习在城外山坡上进行,不管山路如何崎岖,学生如何分散,年近花甲的伍镜湖教授总是一个又一个地去查看指导;考试制度,严肃认真,对于违反考场纪律的事情,处理起来铁面无私;每周课内学时不过16节左右,但老教授并不因课内学时不多而浓缩讲授内容,一般是择精语详,将课程重点讲深讲透,作业安排得度;对于可以不讲的内容,则硬是不讲;在学习方面,主要是靠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来解决问题;对外文教材,老教授只是要求学生自己去抠。经过这样的锻炼,毕业生优势就突显出来了。唐院毕业生会计算:就是能从事结构和线路等方面的工程计算;会制图:能绘制结构设计图、线路图、房屋建筑图以及各种工程用图;会测量:能勘测,能做施工测量;中英文底子好:看文献,不困难,表达能力强;对工作认真,尽心尽力,一丝不苟,为人则较为质朴,可靠。对此,钱冬生感触颇深:“那时国家层面还没有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我的老师们,早已经在这样做了。恩师对学校的赤子心,对学生的父母心,堪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之楷模。”
在前辈的言传身教下,钱冬生也将老唐院“爱国爱校、敬业尽责、勤学深思、务实求索”精神的承扬扛上了肩膀,将他崇高的人格魅力、孜孜以求的科研精神、诲人不倦的教育精神播撒到每一位曾接触过他、聆听过他教诲的后辈心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务实求 索 治学不倦
钱冬生是我国高校铁路、现代桥梁工程的开拓者之一。对科学研究,钱冬生主张,一要摸清国内国际水平,看准方向,选好突破口;二要不畏艰险,勇于开拓,使路子越走越宽。
曾几何时,钢结构的稳定是一个长期困扰我国桥梁界的难题,关于钢压杆的稳定,早在1963年,钱冬生就向铁道部提出,焊接低合金钢压杆的容许应力应该进行研究。由于起步晚,新中国建国后的一段时期内,在桥梁设计施工中主要是遵照苏联的桥涵设计规范。当时我国亟需推广栓焊低合金钢桁架梁桥设计标准,但苏联的设计规范中惟独没有这部分内容。针对这种情况,钱冬生开始收集资料并潜心研究。在深入研究美国、欧洲的钢压杆设计之后,他起草《国外研究钢压杆承载力情况述评》,并提出手工简化算法。这一理论先后被1974版《铁路工程技术规范•第二篇•桥涵》、《铁路桥涵设计规范(TBJ2-85)》等采用。1980 年,他出版专著《钢压杆的承载力》,1984年,这项研究被铁道部授予科技进步三等奖。1987年,在九江长江大桥因采用15MnVNq钢的压杆而讨论其容许应力如何制定时,大家都认为采用钱冬生提出的钢压杆理论推算即可,不必做压杆试验,省去了很多争论,节省了宝贵的时间与资金。
钱冬生一生没有亲手设计过一座桥梁,但载入中国史册的几座名桥都深深地留下了他的烙印,他的意见或努力直接关乎这些桥的成败优劣。20世纪80年代中期,桥梁界已预见到我国大量兴建大跨悬索桥的时代即将来临。悬索桥是跨越能力最大的一种桥型,但当时我国还没有一座大跨悬索桥。从1985年起,钱冬生先后指导一批硕士、博士研究生从事大跨悬索桥的研究,并两次开办悬索桥讲座,吸引了全国百余名桥梁工程师前来听课。在1988年全国桥梁及结构工程第八次会议(广州)上,钱冬生师生提出在跨度大于600米时应该考虑悬索桥这一结论,引起一轮大的争论,打破了思想的藩篱。1992年,钱冬生出版《大跨悬索桥的设计与施工》一书,这是我国关于悬索桥建设基本原理、构造、施工方法的第一本教材,为我国修建大跨悬索桥奠定了理论基础。
上世纪末建成的江阴长江公路大桥是我国首座跨径超千米的钢箱梁悬索桥。1993年,大桥修建进入了最后准备阶段,也是争论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一家在国际桥梁界颇有声望的英国顾问公司提出,要在大桥北采用钢斜桩基础。碍于这家公司在国际桥梁界的威望,对这一建议,很多持不同见解的中国桥梁人保持了沉默。而作为江阴大桥的顾问,钱冬生站了出来,据理力争。他认为江阴独特的地质、水文、气候条件,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经验。对已提出的几种方案,他仔细分析,经过反复演算,最后得出沉井基础是最优方案的结论。长江的脾性还是我们中国人最了解,在事实面前,英国人只能选择同意。
钱冬生始终遵循“勤学深思,务实求索”的工作方法。他曾说,为了掌握知识,学和思必须同时使用。学要勤,那才能够较广,较多。思要深,那才能使知识系统化,从而进行推论,回答或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务实就是指回答或解决当前所遇问题。求索则是指在求解时反复思索。“如果我们能用这种工作方法,回答了某一方面的问题,我们的水平就会提高一个层次。”钱冬生还十分重视交流,重视写作。他常说:“单独一个人学习,有时会卡在某个地方,百思不得其解;经过同学或老师一讨论、一指点,那就会豁然贯通。在一篇文章的初稿之中,时常夹杂某些废话,某些败笔,经过同行议论议论,就可领悟,将它订正,那就成为好文章了。这就是良师益友的重要性。为了扩大交流,还需要写作出来,公诸于世。”85岁完成《科学地对待桥渡和桥梁》,86岁主持编写《中国铁道百科全书——工程与工务卷》,88岁出版《茅以升——中国现代桥梁的奠基人》,89岁校译《大贝尔特海峡:东桥》,90岁著述《谈桥梁》……出版专著20余本,发表论文逾百篇,直至去世,他都在思考如何能更好地做好中国桥梁建设的总结工作,供后来桥梁人有资可鉴,同时向世界展现中国桥梁的风姿。“这是我们知识分子的责任。”钱冬生如是淡然地说道。
矢志 育人 李郁桃秾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耕耘。”从1949年踏上讲台,钱冬生就扎根于斯,奋斗于斯,奉献于斯,在方寸之间完成了一代大师教书育人的伟大历史使命。
钱冬生一生重视课堂教育。他认为,给学生上课是教授最重要的任务,并把上好每一堂课作为自己的主业和天职。他在本科教学讲台上站了近半个世纪,一直到72岁高龄,从未离开本科教学第一线。讲课时,他总是从容不迫、有板有眼,择精语详,将课程重点讲透,作业也安排适度;对于可讲可不讲的内容,坚决不讲,而是要求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提升自学和动手能力。由于他知识渊博,能执简驭繁,重点突出,学生听他的讲课,不仅能明白所述内容、原理和方法,而且能了解我国的以及国际的现实水平。学生普遍反映听他的课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在教学方面获得师生的交口称赞,赢得全校的尊敬爱戴,源于他对教育、教学方法孜孜不倦的钻研。1963年,铁道部原文教局在长沙召开高等工业学校铁路专业毕业设计经验交流会,这是当时试行《高教60条》的一项重要措施。此时,钱冬生以唐山铁道学院桥梁教研组的名义提供交流的《经验总结》达46.5千字。与会人员颇为赞许,并嘱会议在此基础上起草《关于进一步提高铁路桥梁专门组毕业设计质量的建议》,随后便由我校铅印,并以铁道部名义分发全国铁路高校,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社会效益。
钱冬生十分重视教材和参考书的编写。在编写时,会根据读者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由浅入深,准确简炼,要言不烦。“钱老的教材并不厚,但都是自己教学科研经验的积累与总结,他也从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看法,很到位。”学校CAD工程中心主任孙林夫这样介绍着恩师。除此以外,钱冬生还积极参与百科全书和桥梁史的编写。1981至1985年,他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土木工程编委会委员兼桥梁分支学科主编,也是《中国铁路桥梁史》编委会委员。1998年至2002年,他是《中国铁道百科全书》工程与工务卷编委会副主任(常务)。
钱冬生在指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时,十分注意响应国家急需。1969—1971年,全世界有4座大型钢箱梁桥在施工中发生事故。英国通过专门研究,运用动态松弛法解决了问题,但计算量较大且耗时甚多。钱冬生指导博士生强士中用误差理论找到选用所需参数的方法。强士中1985年完成其《动态松弛法和板件承载力》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钱伟长教授深表赞赏,认为这是对板件屈后承载力研究的一项重大突破,使我国在板件屈后承载力领域的研究水平一举达到世界前列。
钱冬生培养的学生分布在各个领域,包括桥梁专家系统、高速铁路、拓朴理论、大跨拱桥等。究其原因,正在于他会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自我成材,不受指导教师业务专长的限制。孙林夫表示,硕士期间选择CAD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是源于钱老的指导。“尽管钱老对于计算机学科不了解,上世纪80年代CAD的研究在国内还算空白,但他看得准方向。等我确定方向后,便鼓励我钻研,不要放弃。”对老师的栽培之恩,孙林夫一直念念不忘,而每一位聆听过钱冬生教诲的交大学子也都不会忘记。
春蚕已逝,蜡炬成灰,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在这个落叶知秋的季节离开了他最爱的教育事业、桥梁事业。讣告一经公布,交大师生均心痛莫名。钱冬生的学生尹德兰女士说:惊闻导师驾鹤西去。先生的音容在学生心里,先生的精神在神州大地的一座座桥上。网友齐瑞说:沉痛哀悼钱老的逝世,他是交大宝贵的财富也是国家宝贵的财富,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钱老留下的精神。一位老师留言:我们纪念钱老的最好方式,就是将他毕生为之服务的交大母校建设好。
9月4日上午,在成都市北郊殡仪馆,西南交通大学师生怀着沉痛的心情向钱冬生教授的遗体告别。“馥李夭桃身作范,飞桥曲栈论成篇,先生证道何处去,曳树清风几度还。”钱冬生教授在课堂内外所留下的做人、做事精神,教育着、影响着每一位交大人,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