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着“教育梦”的曙光破浪前行

16.11.2013  09:24
教育梦想正在召唤,教育改革再次扬帆。 “四川教育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在今年1月召开的2013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副省长黄彦蓉强调,全省教育系统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与推进四川教育科学发展相结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松劲、不懈怠。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本级财政教育投入呈大幅增长之势,为全省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各级各类学校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理念得到落实,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满足了人民群众追求优质教育的新期盼、新要求。 教育民生——让老百姓的孩子有学上、上得起学、上好学 随着全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深入,普通老百姓的“教育梦”变得越来越色彩斑斓——广大群众的子女不仅有学可上,能够上得起学,而且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创建免费公办学前教育办学体系”被列为甘孜州“创建藏区一流教育”的第一项重大举措,并提出了“到 2015 年,学前两年毛入园率达到65%以上”的奋斗目标;今年4月,《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教育条例》经四川省人大常委会批准通过,用法定形式明确提出了“实行十五年义务教育”的目标。 从今年开始,我省决定对海拔在2500米及以上的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给予取暖经费补助,省财政按每生每年200元的标准定额补助。省委、省政府的这一重大民生工程犹如一轮照耀雪域高原的金色太阳,既温暖了成千上万高海拔民族地区孩子的身体,更温暖着高原上广大群众和孩子们的心。 无论是在雪域高原,还是在丘陵地带,教育发展越来越向普通百姓倾斜。走进内江市市中区伏龙乡水口寺小学,最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厕所——不仅建筑坚固、装饰漂亮,而且干净整洁,俨然一个“五星级厕所”。近年来,该区投入3167.6万元新建村小食堂、教学楼、门卫室、厕所等,让全区村小办学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强化村小管理、提升教学质量,让农家孩子在家门口就能入读优质村小。 除了校园内的改革,学生的课外生活也在发生着重大变化。目前,全省已经建成各级各类乡村学校少年宫2500多所,成都、绵阳、德阳、自贡、广安5市实现了全覆盖。乡村学校少年宫就是农村孩子的快乐家园。中国梦,教育梦,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有梦想,能够实现梦想。 教育改革——勇于啃硬骨头敢于向深水区迈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县(区)”正着重在经费预算和配套政策方面给予保障,并立足当地实际不断攻坚破难。成都市将教育均衡发展逐步从县域层面上升到市域范畴,不断推进政策创新;绵竹市“优质教育联动发展工程”、南溪区“国学南溪工程”等是各试点区县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为深入推进教育均衡,我省建立起了县城内教师定期交流制度,规定每年教师交流人数占辖区内教师总量的10%以上。省教育厅厅长朱世宏说:“今年,我们已选派1300名城市、县镇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一年。” 在高校,传统的本科教育体系并不包含科研创新内容,本科生想搞科研创新阻碍重重。2013年,成都医学院出台《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管理办法》,从实验室开放、经费支持、政策鼓励等方面对本科生搞科研大开绿灯。经过几年的尝试,学生们用鲜活的事实和扎实的成果证明了本科生不但能搞科研项目,而且还能出创新成果。 教育评价,向来被认为是教育改革的“硬骨头”。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响彻大江南北,我省教育系统各项针对教育评价的改革渐次推进,渐入佳境。 10月28日,成都市金牛区“教育评价与质量管理”改革实验区正式挂牌成立。在成都地区以外,泸州市纳溪区“针对小学一至五年级学生,教育局不再统一组织任何形式的期末考试”、宜宾市宜宾县“学生成绩一律实行等级制评价”、自贡市沿滩区“对校长的考核增加了德育质量、校园文化的权重”……一系列有关教育评价的新政策将我省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一步推向深水区,在全省中小学校迅速引起强烈反响。 教育质量——因地制宜地推行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模式 在2012年的年终考评中,如果单看学生考试分数,泸州市棉花坡镇中心校名列全区农村学校第三,年度工作目标考核估计可以得一等奖。但是,该校素质教育综合考核的分数最终被完全取消,学校的年度工作目标考核也只得了三等奖。原因是在一次督导检查时,督导员从学生口中发现该校体育课没有开齐,部分体育课被文化课占用。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泸州市教育局明确提出课程“三开”要求(即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开好每一门课程),着力强调体育、音乐、美术、科学、综合实践以及理化生实验课的开设。棉花坡镇中心校就是因为没有吃透政策而犯了错、“吃了亏”。 在严峻的社会现实面前,教育越来越让人们感到迷惘:片面追求高分数,机械实行应试教育,家长和孩子都不堪重负。针对全国教育的共性问题,我省各地教育系统善于思考、积极谋划,因地制宜地推行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将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理念落到实处。 乐山市金口河区推行“双适教育”,变“关门办学”为“开门办学”,解放孩子,适应社会。通过课堂内外、不同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使师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亲近大自然,提高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 近年来,武胜县启动义务教育阶段“课改再启航”工程,以“四课同创”全面深化素质教育,其改革经验在首届全国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交流;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实施“素质教育进入专业课堂”和“素质教育进入第二课堂”计划,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体制改革。 (李益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