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年为何迎来丰收粮——四川大英县水利扶贫工作纪实

30.09.2015  11:46

  □特约记者  白波   通讯员  刘祥和

  骄阳似火。今年3月以来,四川大英县境内未有过一场有效降雨, 老百姓说“干得恼火”。8月11日,大英县金元乡河定海村,道路两旁却是一片片水源充足的稻田,五组村民陈大奎在田里忙着除草护秧。干旱年为何迎来丰收景象?

  “今年水源有了保障,阳光好,温度高,我种4亩多田,每亩至少能收600多公斤谷子!”而在五五分干渠未到村里前,遇上天旱,陈大奎每亩只能收回200多公斤稻谷。数字变化的背后折射的是大英县对水利在扶贫攻坚中“输血”功能的积极探索,是发挥水利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和保障作用的努力尝试。

  大英县地处川中丘陵地区,属典型农业县。全县共有耕地面积52.15万亩。年际降水变化大,干旱频繁,属川中著名的干旱区。全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76立方米,相当于全省平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16。

  “”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特别是全县45个贫困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有水不能保、有水不能蓄,因水受困、因水成疾、因水致贫的现象仍然突出。

  对此,大英县高度重视水利扶贫工作,结合自身特点,制定专项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建立工作制度,逐步探索出一条以水利优势为依托,以水利项目扶持为支撑,极具大英特色的水利扶贫之路。

   水利工程“输血”扶贫攻坚

  “以前别说是种田,每年旱季村民喝水都只有靠县里组织汽车集中运水。”河定海村支书雷文太说,由于境内没有河流和大型蓄水工程,又是全县的旱片死角,旱上加旱只得“靠天吃饭”。“不过,有了骨干水利工程的来水支撑,村里曾经减产绝收撂荒的300亩土地,今年终于能复垦了。

  一个个蓄水池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的梯田间,一条条引水渠输送着哗哗的水流奔向田间,一座座抗旱拦洪的水利工程拔地而起……长期饱受干旱之苦的广大群众把这些叫作“民心渠”“甘露池”“功德水”。

  近年来,大英县紧紧围绕防洪保安、节水灌溉、水资源开发等内容,制定水利扶贫规划,科学谋划水利扶贫项目,先后被列入国家山洪灾害防治试点县、小农水重点县、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

  大英县实施了以祥凤寨水库为重点的水利工程建设,推进境内都江堰、人民渠灌区渠系配套建设,以及全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中小河流治理,提高农田灌溉和防洪抗旱减灾能力;加快县境内郪江防洪工程建设,提高防洪行洪能力。

  水利工程有力促进了大英县水利扶贫的快速发展,为全县扶贫攻坚奠定了坚实基础。据了解,全县完成新建渠道203.52公里,整治、改造渠道319.75公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85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98万亩;整治塘坝327处、石河堰68节、泵站125座,新建整治水窖、水池499处;解决农村17.4万人的饮水安全;实施大英县城及重点场镇防洪工程,建设堤防10.9公里,疏浚河道7.6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平方公里;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6座。

  据县水务局局长夏军介绍,“十二五”以来全县已完成各类水利投资131 796.88万元。未来5年内,将加大水利扶贫力度,为全县水利扶贫注入活力。

   自来水进村入户引希望

  “没有水,种地无希望,找钱无门道,青年人都出去打工了,全村400亩水田几乎开不了秧门。村里有一口老井,有的要步行3公里,早上5点钟就去排队守水,都是一些老人、儿童,那场面真叫人难受。”隆盛镇永前办事处永明村女支书张继碧说,“现在好了,五五分干渠修到了村头,水进了村里的田土,全村400亩水稻长势良好,丰收在望。

  有了水,就有希望;有了水,就有发展。永明村26岁的大学生郭俨听说村里有了水源,回到了家乡,办起了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养猪场。大学生张洪林也办起了初具规模的养鸽场。村里的4口山平塘也已被两位在外地打工的群众承包搞养殖。

  在都江堰灌区人民渠高永支渠灌区的通仙乡通仙桥村,72岁的黄静福老人带我们走进了他的屋子。厨房里有自来水,厕所里装上了热水器,再不用顶着烈日跑到两三里外的井里挑水。虽然已经用上了自来水,黄静福一家还是自觉地保留了很多年以前的习惯:水龙头下放着一口大桶,以前把水挑回来,需要在这桶里把泥沙澄清,现在有了自来水,但淘米水、洗衣水依旧留着备用。

  “没有经历过缺水的日子,你是不能理解我们对水的珍惜。”黄静福朴实的语言让我们感动。在通仙桥村村口有1座集中供水站,地下水通过反应沉淀池、过滤池、低位清水池,流入老百姓的家里。

  “集中供水站的供水质量好,保证率高,供水时间长,建站以来还没有出现过断水的情况。”黄静福竖起了大拇指。在卓筒井镇,三兴村支书伍云庆告诉我们:“村上建起供水站后,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全村经济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去年全村200亩油桃收入达300万元,人均增收1500元。

  风风雨雨扶贫路。今天,在四川大英县,这场水利扶贫大接力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