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应用技术型大学迈进——我院开创“集中技训”实践教学新模式

29.09.2014  12:46

顺应形势,积极探索

现阶段,“转型”是各高校,尤其是“三本”院校发展的关键词。怎样华丽转身,突破瓶颈,谋求发展,继续为国家高等教育事业做贡献,成为各高校积极思考的问题。

我院作为绵阳市唯一一所工科三本院校,早在2010年开始,就在院长李众立教授的带领下,从培养应用型人才角度出发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比如:明确提出了要培养“下得去、上得来、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在培养方案中拟定了理论培养体系和能力培养体系两条主线,把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列为独立的体系进行设计,增建实践平台,在保障专业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与社会接轨,突出实践教学,将实践教学增加至50%,开展了课带实验、实训、项目实践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模式,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密切关注行业需求,灵活调整培养模式,努力开展校企合作,将校企合作项目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拓展,与多家国内知名企业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力争真正地做到“引进来,走出去”,力求培养的学生与社会实现零距离接触。

近期,学院更竖起“校本学术能力建设”的大旗,以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不唯学历,凭能力”为口号,大力弘扬“崇尚一技之长”的学术风气,利用“绿色多能源中央空调热水系统”建设等校本工程促进青年教师及学生的学术能力建设,这一系列措施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但仍有不足。

剖析现状,对症下药,勇探教改深水区

李院长多次强调,实践教学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是构建“应用技术型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快学院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步伐,就必须在实践教学上走出具有特色的新路子。

他带领大家剖析现状,结合社会需求和学院发展,诊断了学院现阶段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从教学效果来看,虽然学院在实践教学上不断开辟新的实践基地,在课带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实训和项目实践,但由于不能较好地管控学生实践实训的过程,实际教学效果有限,要更进一步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迈进,并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能够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必须加速教学改革,探寻更有效的方法;其次,学院十年规划及城西校区的建设布局均以有行业背景的生产性实践基地为基础,更加需要学院尽快加速实践教学改革,找到最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

开创集中技训实践教学新模式,练就学生独具西城特色看家本领

为加快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步伐,开设既有“西城特色”,又有良好效果的实践课程,我院在李院长的带领下整合实践基地和教师资源,对症下药。在现有三种实践教学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第四种实践教学模式——“带教带学”集中技训,开设技术与创造能力集中训练课,从培养计划、集训方法到集训内容全面进行改革。

即让有技术能力的教师“带教”,让陪伴学生成长的辅导员“带学”。从大一下学期开始,每学期固定两周时间进行集中技术与创造能力的训练,本科生在校期间总共要进行六次集中训练,其中三次由各系规划,以专业技术训练为主;另外三次由学院规划完成,以行业知识能力培养为主。在内容上,集中训练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看家本领”,即专业技术本领与行业介入能力,突出真实、系统、综合的集训内容特征,超越技术训练的概念,练就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此促使学生真正成为“有一技之长的人”,提高学生就业和创业的竞争实力。

全面展开,及时自省,争创实践教学改革佳绩

李院长指出,在集中技训实施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和辅导员要严格把关,“带教带学”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尤其要注重效果评价,在集训内容上不要只一味地追求高深,而是要从学生今后的就业需求的技能出发,更强调每个学生都有所得,有所获。全院教职工均表示,集中技训是我院改革发展过程中推出的全新教改活动,是关系到学院未来发展的重大措施,全院上下定会齐心协力,贯彻落实,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技术型人才而共同努力。

据了解,“集中技训”于9月初在全院全面启动,目前已完成第一阶段工作,各系正在积极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自省,力争将集中技训更好地推行落实下去,练就西城学子看家本领;师生相长,促进校本学术能力建设;同时,完成我院实践教学改革,构建学院核心竞争力,实现学院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完美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