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3万亿四川”迈向西部新高度

07.03.2016  11:12
核心提示:以9%的西部国土面积,贡献超过20%的西部经济总量——2015年,四川继续扮演西部“领头羊”角色,并以3.01万亿的地区生产总值,跻身全国第六位,较2014年攀升2个位次。     以9%的西部国土面积,贡献超过20%的西部经济总量——2015年,四川继续扮演西部“领头羊”角色,并以3.01万亿的地区生产总值,跻身全国第六位,较2014年攀升2个位次。

  天府四川,迈向西部新高度。

  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多重困难叠加、多重风险交织的大背景下,保持经济稳定协调向好发展,是四川面对的最大挑战。

  砥柱中流,方显本色。“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中央部署,认真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始终保持专注发展的战略定力,大力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奋力推进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

  “十二五”期间,四川经济规模连跨两个万亿台阶,改革开放跨进登高台阶,民生事业跨入幸福台阶。蹄疾而步稳,“3万亿四川”走出一条治蜀兴川的跨越之路。

  保持专注发展的战略定力

  在西部率先撞线3万亿


  2015年最后一天,成都第二绕城高速公路全线通车,四川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由此突破6000公里,居西部第一。

  收官“十二五”,四川镌刻下特殊的速度与激情,也以这种方式再度回应了民众一直以来对建设什么样的四川、怎么建设四川的热切期待。

  成绩来之不易。

  自2012年下半年开始,产业寒风袭来,突如其来的“4·20”芦山强烈地震等自然灾害,带给四川特有的考验。

  惟其艰难,方知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

  面对前所未有的复杂局势,四川省委科学分析和整体把握四川省情特征、发展阶段、目标任务、重点工作,创造性提出“六个基本判断”,为推进四川“两个跨越”奠定科学系统的认识基础、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指导。

  这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委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的重申,也是对坚定不移深入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创新驱动发展“三大发展战略”的强调。

  切中肯綮,对症下药,四川找到了破解难题的现实切入点:稳定经济增长、确保经济增速、做大经济总量,矢志不渝把经济建设作为兴省之要。

  2014年6月,四川在全国率先出台稳增长“16条”;2015年一季度,再次出台稳增长“36计”;是年3月,省委、省政府派出11个经济工作督查调研组分赴全省19个市州、深入108个县市区和633户企业,开展“稳增长”督查调研。

  早谋划,抓落实;研判准,人努力。四川省委省政府统筹大局、驾驭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十二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8%,较全国平均水平高3个百分点。

  尤其是2015年,四川经济稳中有进,成为西部经济总量率先撞线3万亿元的省份。在省内,首位城市一马当先、梯次竞相跨越的生动局面加速形成。2015年,随着眉山、广安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元大关,四川进入“千亿俱乐部”的市州数量达到14个,超过2/3;同时,过百亿元的县(市、区)达到109个,接近总数的六成。

  坚定不移转方式调结构

  转入创新驱动发展快车道


  “East or West,Sichuan is the best(东奔西跑,还是四川最好)。”成都海创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元伟有感而发。作为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他2013年来到成都高新区创业,带领团队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癌新药。

  海创药业在成都快速落地扎根,恰好赶上了四川持续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的机遇期,享受到省市政府出台的有力扶持政策。

  2013年5月,四川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其一即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切换,四川的发展动力开始转换。

  转型才能更好发展,后发也要高点起步。四川省委态度坚定:新常态下尤其需要“功成不必在我”,坚定不移转方式调结构。

  在全国设区域营销中心,主动出去找客户;调整产品结构,向10—200元区间的中低端酒要市场……壮士断腕,接骨重生,2015年五粮液止住了连年下跌势头,销售和利润实现增长。

  五粮液是四川转方式、调结构中的一个生动切片。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四川主动作为,更从顶层设计上切实做好新兴产业的加法和落后产能的减法。

  全省七大优势产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和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加速培育。仅在2015年,四川就有398个高端产业项目竣工投产,淘汰了436户企业的落后和过剩产能。

  2015年11月,省委十届七次全会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的决定》,明确要通过五年努力,实现“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

  成都、德阳、绵阳协同推进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成都高新区获批建设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绵阳科技城获批实施中关村自主创新先行先试政策,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获批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资源开发综合利用试验区……四川48.6万平方公里的经济版图,处处涌动着创新的风潮。

  2015年,科技创新对四川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0%。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一步步变为现实。

  “改革先行者”本色不变

  敢啃硬骨头敢涉险滩


  去年7月,全国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现场会在四川崇州召开,该市“农业共营制”模式,让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官员眼前一亮。

  一手抓规范有序流转土地经营权,一手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四川为共和国守住管好“天下粮仓”探路。

  在新常态下实现四川发展新突破,根本出路还是在于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四川省委出台全面深化改革《决定》和《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14—2020年)》,对“五位一体”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全面布局。

  256项改革事项,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冲锋号;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将120余项改革试点在川部署,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四川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突出问题导向,审议通过了269个改革方案。

  简政放权:四川是省本级行政审批许可事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全国最少的省份之一;

  农业农村:有4个市县纳入了国家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有5项国家层面改革试点在四川实施;

  国资国企:有效推动董事会制度“由虚入实”,规范国企负责人履职待遇和业务支出;

  科技体制:开展科技人员兼职取酬、保留身份离岗转化科技成果试点推进明显;

  民生事业:在西部率先全面取消县级公立医院药品加成,成为全国第一个全面分级诊疗的人口大省。

  ……

  改革激发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受益于商事制度改革,2015年,四川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64.39万户,同比增长12.33%。其中,新登记企业创历史新高,达17.74万户,相当于工商窗口每个工作日每两分钟就诞生一户企业。

  开放也是改革。四川出台了参与建设“一带一路”实施方案,启动了“251三年行动计划”,推动“蓉欧快铁”双向开行。2015年,到位国内省外资金911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04.4亿美元,实现进出口总额515.9亿美元。

  以国家级中法成都生态园、中韩创新创业园落户为标志,一批国别开放合作平台加快建设,一批央企合作园区签约落地,四川走到内陆开放最前沿。

  解民生之忧谋民生之福

  让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


  海拔3600米的藏区村落,星光与灯火交相辉映。去年“七一”前夕,甘孜州丹巴县丹东乡二道桥村村民扎西彭措按下开关,宣告四川最后一批共18.86万人不通电时代的结束。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多谋民生之利,让更多川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

  2015年,38位省级领导和50位省直部门负责人先后三轮带队奔赴88个贫困县开展扶贫开发工作督查调研。看真贫、摸实情,才能更好兑现省委的庄严承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绝不落下一个地区一个民族!

  2013年四川首次将扶贫开发列入八项重点任务,启动“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2015年首次以全会形式专题部署扶贫攻坚工作,打出“3+10”政策组合拳,建立落实省领导联系贫困县和干部驻村帮扶制度。

  据统计,2015年四川脱贫117万人,整个“十二五”期间共为976万人摘掉“贫困帽”,农村贫困发生率从20.4%下降到5.8%。

  类似的民生攻坚战在各个领域展开: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人口和学校师生饮水安全……

  年终报盘,四川给出一组温暖人心的数据:2015年,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到65%。其中,十项民生工程和20件民生大事各级预算执行总额1720.34亿元,完成资金计划安排总额1402亿元的122.7%。

  藏区群众笑了:“藏区六大民生工程”顺利推进,36.44万人进行了包虫病病情调查,阿坝州还将藏药药浴疗法等144项康复医疗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10余万慢性病患者从中受益。

  彝区同胞笑了:大小凉山彝区“十项扶贫工程”启动实施,192个彝家旧寨变新寨,24010户彝族群众领到了包括暖炉、餐桌、碗柜在内的“彝家新居”室内设施“四件套”。

  从收入的稳步提升、优质医疗的便捷使用,到起跑线上的教育公平、洁净的空气全面升级,四川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实实在在、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