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西部卫生计生人才新高地

02.11.2015  18:38
迈向西部卫生计生人才新高地 来源:四川日报
  省医院推出“专业导师制”培训计划,对基层医疗机构医疗骨干进行一对一的专业指导。图为省医院专家正在指导基层医生。
     ——我省卫生计生人才队伍建设发展实录
     截至2015年9月,我省卫生计生人员总数达64.64万人,比“十一五”末增长38.18%,居全国第四。全省执业(助理)医师18.78万人,比“十一五”末增长28.88%人;注册护士数18.43万人,增长75.69%;全科医生从零增加到1.02万人。中高级职称人员8.8万人,增长23.18%,其中高级职称增长44.28%。全省每千人口卫技人员达到5.74人、执业(助理)医师达到2.29人、注册护士数达到2.26人。每万人全科医生数达到1.26人,每万人口公共卫生人员达到5.66人,在西部地区名列前茅。这是一组令人惊喜的数据,更是让人振奋的数据,这些数据,展示了我省已提前实现“十二五”卫生计生人才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展示了我省通过努力在卫生计生人才队伍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展示出我省卫生计生工作为群众提供更优质健康服务的信心和底气,也展示了我省正迈向西部卫生计生人才的新高地。
□石晓/文 付辉/图
深化改革为卫生计生人才成长搭桥铺路
     卫生计生是重要的民生之一,要让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不再受“看病贵”、“看病难”之苦,大力推进医改,加快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是必由之路,而打造一支既能满足群众基本的健康需求,又能站在世界医学之巅的卫生计生队伍则是其中关键。
     近年来,为推进全省卫生计生人才的发展,我省密集性地出台众多的政策性指导文件,既有省委《激励引导教育卫生人才服务基层的意见》、省政府《关于加强卫生计生队伍建设的意见》的总体规划,也有《四川省民族地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实施意见》等具体方案,为卫生计生人才队伍建立起一整套政策构架。
     有了政策支撑,还需打破常规,创新制度,为卫生计生人才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这些年来,我省坚持有利于人才队伍建设、有利于群众受益原则,加快卫生计生人事制度改革,其中不少做法走在了全国和西部的前列。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卫生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和聘用管理的指导意见》,大幅提高各类卫生事业单位的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基层医疗机构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从5%提高到15%,增长2倍。在全国率先制定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公共科目笔试大纲,公开考试招聘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
     同时,建立起有效地激励保障机制,针对绩效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不健全、基础性和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限制过死、基层待遇偏低等问题,制定出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四项基金”计提办法,极大地提高医疗骨干和技术能手的积极性。
     在职称评定中专门为基层卫技人员制定职称晋升优惠政策,提高实际服务能力的考核,适度降低学历等硬性要求,有效解决基层“职称晋升难”问题。
     通过政策支撑、改革制度、创新机制等,目前,我省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不仅基层队伍得到一定充实,高端人才也不断增加,拥有院士2名、长江学者9名、国医大师2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43名、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3名和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66名。
多头并进促基层卫生队伍提质保量
     医改的重心之一在基层,基层卫生的重点在人员。无论是满足广大群众最基本的医疗需求,还是全力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充实提高基层卫生人员队伍尤显重要。
     为打造留得住、引得进、有能力的基层卫生队伍,围绕质和量,一项项措施出台实施。去年,我省作为国家首批4个试点省份之一,启动实施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首批招聘的200名全科医生,全部下沉到乡镇卫生院开展服务。
     在农村实施的卫生“百千万”工程,已为边远和贫困地区100所县级医院至少各引进或培养1名中高级卫生技术人员,为1000所乡镇卫生院至少各招聘或培养1名执业(助理)医师,为1万所村卫生室各招聘或培养1名乡村医生。作为国家实施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项目试点省份之一,6年多来,已为16个市(州)1000余家乡镇卫生院招聘1280名执业(助理)医师,招聘人数名列全国第一。订单定向免费培养项目、“三支一扶”天使计划等都在源源不断为基层培养所需的卫生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十二五”期间,全省县级及以下基层卫生计生人员增加2.15万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增量超过2000年至2010年10年增量总和。
     在充实基层卫生队伍同时,全力提升基层卫生队伍能力水平,使广大群众既能在家门口看得上病,也能看得好病。为此,既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又有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还通过对口支援等方式,提高基层医疗人员的服务水平和能力。目前,我省已建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61个,2011-2013年,招录规培生9189名,累计招录11000余人,招录规模居全国第二。自2011年以来,已开展面向基层各类卫生计生人员短期培训20.47万人次,其中培训乡镇卫生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4.15万人次,培训村医16.27万人次,基本实现乡、村卫生人员每年每人至少一次的岗位培训。
     2007年,我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启动城乡医疗对口支援工作。7年来,对口支援不断延伸,至今已覆盖全省所有的县级医疗机构,派驻医师累计超过1.5万人,开展疑难病例讨论近4万次,新技术、新项目2000余项,手术带教3.8万台,讲座1.7万次,教学查房3.8万次。下派的专家用自己的经验、学识和技术,不仅为群众解决了病痛,更是手把手、心对心地指导和传授当地医生,使他们的技术得到快速提升。
全力支持民族地区卫生计生人才迎来春天
     人才是少数民族地区卫生事业发展的短板。为此,我省制定出台一系列措施:增加卫生人才总量,解决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优化结构配置,解决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提升整体素质,解决医疗卫生服务优质化;创新卫生人才政策,解决卫生人才队伍不稳的问题。根据实际,按高于内地30%的标准设置乡镇卫生人员;实施“开放式”选人工程和“就业促进”工程,增加少数民族卫生人员总量;实施“菜单式”培训工程和“帮扶式”引智工程,提升卫生人员能力。
     2011年,我省启动民族地区卫生发展第一个十年行动计划,省级财政给予专项经费,招聘卫生人才到民族地区服务。通过“公开直接考核+服务期制度+学费补偿”方式,每年招聘300名大专及以上学历医学毕业生到民族地区基层服务。每年招聘60名执业(助理)医师到民族地区乡镇卫生院服务,招聘乡村医生项目,为民族地区“无人卫生室”招聘具有乡村医生资格或医学中专以上学历人员,实现“村村有村医”目标,目前已累计有750名人员成为了民族地区的乡村医生。还组织少数民族地区全科医生培训,使甘孜、阿坝两州全科医生培养实现零的突破。    针对民族地区卫生计生人才现状,还立足人才本土化培养,实施学历教育、岗位能力培训和重点专科建设3个大类9个项目的免费教育培训,4年来,实现乡村医生中专学历教育2134人,普通专科教育667人,成人专科教育2031人,临床技术骨干培养390人,医、护、技、公卫等各专业岗位能力培训6236人。
     据统计,目前,我省民族地区每千人口卫技人员3.6人、执业(助理)医师1.37人、注册护士数1.19人,首次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相较大学附属医院而言,省级综合医院发展的最大“瓶颈”是缺乏教学依托,学科发展受到局限。为解决这一难题,多年来医院积极与多所大学和科研院所联系建立合作关系。借力转化医学研究医院平台,1人入选2015年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计划,4人获得中科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支持,2人获西部之光重点项目支持。由大型综合医疗机构与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联合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的新模式,对非教学医院摆脱科研教学上的“瓶颈”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新都区:
试水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建设 激发活力
     成都市新都区第二人民医院是全国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首批试点单位之一。去年底,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开始在新都区余下3家区级公立医院试点推行,新都区区级公立医院全面试行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工作。
     试点之初,医院便构建起“理事会+监事会+管理层”的组织架构,理事会由区卫计局、医院院长、医院职工、服务对象等多方面代表组成,参与医院决策事项。监事会则由财务人员、法律顾问、医院职工代表等共5名监事组成,对医院的财务等情况进行全面监督。管理层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由院长1名和业务副院长若干名组成,履行日常业务管理等职责,并定期向理事会汇报业务运行和管理状况。新的组织架构为政府权力真正下放到医院搭建了平台,医院在业务拓展和内部管理上拥有更多自主决策权。在新的构架下,医院创新人事制度,对现有在编人员、公招人员使用基本编制,签订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合同;医院自主聘用人员使用备案编制,签订劳动用工合同。两种编制人员同工同酬,同样的职称晋升空间,基本支出均纳入新都区财政预算。此举有效缓解了临床一线医护人员紧缺的现状。
     同时,还不断完善“制度+岗位”的内部管理机制,新都区第二人民医院已制定和完善251个制度和140个岗位职责,开展医疗服务项目定价成本监审,强化医疗质量安全管理,采取每月定期和不定期检查、不定期病历抽查等方式加大对医疗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管控。设置总会计师岗位,为医院经济管理活动提供决策支持。成立运营管理科,每月对科室经营管理和成本控制情况进行分析评估考核,实现精细化管理。
     经过3年实践探索,新都区第二人民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成果显现。去年,医院门急诊人次、住院人次分别较2012年同期上升10.65%、12.33%,医院收入结构明显变化,药品收入较2012年同期下降4.86%。群众就医负担减轻。截至2015年6月,门诊、住院患者次均费用分别为126.9元、5238.2元,均低于2014年成都市县级公立医院平均水平。
屏山县:
县招乡用,身份留人”创新推动县乡村卫生“一体化
     两年多前,屏山县仅有卫技人员535人,乡镇卫生院空编率达45%,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不足与群众的健康需求形成巨大反差。2013年,屏山把“卫生扶贫”作为突破口和攻坚点,专题破解群众“无人看、看病难、看病贵、看病差”难题。
     在实施县乡村卫生“一体化”过程中人事制度改革成为了核心内容。“县招乡用、身份留人”新机制露出水面,这一“编制在县,岗位在乡(镇)”编制与岗位分离管理新模式,将“医联体”内所有医疗单位空缺编制收归牵头医院统筹使用。乡镇卫生院进人以牵头医院名义公开招聘,新招聘人员在下级机构工作达到最低服务年限后,取得相应执业资质的优秀人员可直接调配到编制所在上级机构工作。这一举措将“单位人”变为“系统人”,给新招聘人员以“希望”,从“身份”上给予激励,将人才留在了基层。针对过去卫生系统“进人模式单一”问题,开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简化引进程序,县外调入在编在职卫技人员,经“医联体”考察,县卫生局审核,分管卫生的县领导审批后,实行先到岗,再完成人事工资和上编手续。同时,还放宽招考条件,县乡医疗卫生单位卫技人员公招中对学历、年龄、比例等都给予适度放宽,吸引更多的卫技人员前来。
     大胆推行卫技人员多点执业等制度,在全省率先实行“医联体”内相应执业资质卫技人员多点执业制度。实施乡村医生健康双签约服务,全面消除103个医疗空白村,还完成了238个村医生与272个村社区签约,覆盖率92.7%。实行“身份留人”,破解了乡镇医务人员“招不来”困境,配套建立保障机制,扭转了乡镇医务人员“留不住”局面。
     两年来,通过公开考试、选调、引进等方式,先后招聘医技人员205名。其中2013年招考的67名卫技人员,即是屏山过去10年招聘医疗人员的总和。目前,全县卫技人员队伍壮大42%,极大缓解了“无人看”困境。
省医院
人才队伍建设从规模向质量转型
     作为省级医疗龙头,省医院始终将人才队伍的建设放在首位,以学科建设和人才建设为主线,以提升医学创新能力和医疗技术水平为目标,确立由规模向质量转型的人才发展思路,将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有机结合,打造出一支学科众多,结构合理,有实力讲奉献的高端人才队伍。
     为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和储备学科带头人后备人选,2012年9月,省医院全面推行“百人培养计划”,面向临床医技业务科室选拔了89名优秀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复合型人才,按10万/人的标准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入选人员到国内外顶尖机构研修学习、参加学术交流、开展科研创新、进行管理培训等。结合国家和省“千人计划”、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启动支持计划等项目平台,从国家重点专科、省级重点学科、医院薄弱专业3个层面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学科团队。2012年至今,共引进学科带头人、高端人才及博士研究生等177人,专业涵盖分子遗传学、心脏外科、烧伤科、小儿骨科、头颈外科、神经内科、眼科、全科医学等多个领域。为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型人才,打造更多优势学科和“拳头”专业,积极鼓励和支持业务人员到国(境)外访学研修、参加学术交流。近3年,共选派302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68人到美国、加拿大、欧洲、日本等地进行3个月以上的研修学习。
宝兴县
创新“乡聘村用”夯实乡村健康网
     “引不进、招不到、留不住”,曾是宝兴县基层卫生人员的真实写照。2010年底,全县仅有乡村医生26人,无人村卫生室占到56.52%,群众“看病难”十分突出。2011年,宝兴创新“乡聘村用”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贫困山区特色的乡村医疗卫生发展新路子。
     乡村卫生人员严重缺乏,如何破局?宝兴县经过反复调研、反复思考开出了“良方”。县里打破旧有人事制度编制固定的局限,在全县乡镇卫生事业编制序列外,再单独设置“村医”编制序列,并享有与乡镇卫生院在职在编人员同等待遇。编制由人社部门和县卫生计生局下属的乡村一体化管理中心共同管理、使用。全县设置“村医”编制46个,占村卫生室个数的100%。核定单独“村医”编制后,采取“”、“”模式及时补充人员。“”,即将符合条件的现有村医,直接转为一体化管理中具有编制的“村医”。“”,即“乡聘村用”,由卫生计生、人社部门统一组织,乡镇卫生院招聘符合条件的社会医务人员和医学毕业生到村卫生室工作,招聘人员取得一体化管理中心具有编制的“村医”身份。去年,全县采取“乡聘村用”模式招聘村医28名;今年,县上将再招聘村医13名。今年底,将实现每一个行政村都有一名“乡聘村用”医生的目标。
     为保障“乡聘村用”医生待遇,县里从财政经费中单列专项经费。同时,“乡聘村用”医生还能享受到与乡镇卫生院在编在岗职工一致的业务考核绩效奖励。还对“乡聘村用”医生实行“岗前轮训”制度。县财政将按照每人3000元的标准拿出专项资金,分3个年度,将所有“乡聘村用”医生分批选派到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学习培训和定岗锻炼,每批3-6个月,全面提升招聘村医的能力和水平。此外,他们还依托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和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项目,全面增强村医后备力量来源。
     实行“乡聘村用”后,宝兴县引进乡村卫生服务人员28人,由多年的人员“净流出”转变为“净增加”。过去,乡村医生中无专科以上学历,现在大中专及以上学历占到乡村医生总数的64.38%。具有执业资格人员也由2010年的28人增加到现在的73人,增长260%。
数据(截至2015年9月)
——全省卫生计生人员总数达64.64万人,比“十一五”末增长38.18%,居全国第四。全省执业(助理)医师18.78万人,比“十一五”末增长28.88%;注册护士数18.43万人,增长75.69%;全科医生从零增加到1.02万人。——全省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本科及以上人员8.9万人,较“十一五”末增长76.19%;中高级职称人员8.8万人,增长23.18%,其中高级职称增长44.28%。——全省每千人口卫技人员达到5.74人、执业(助理)医师达到2.29人、注册护士数达到2.26人,均大幅超过“十二五”预定目标。每万人全科医生数达到1.26人,每万人口公共卫生人员达到5.66人,在西部名列前茅。——民族地区每千人口卫技人员3.6人、执业(助理)医师1.37人、注册护士数1.19人,首次接近全省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