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文化惠民“两翼齐飞”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保护和发展地方文化
本报讯(记者 曾实 袁婧)“正在筹备的‘长征路上的中国梦’主题展,即将在达州进行流动巡展。”12月18日,达州市博物馆负责人介绍,一周前,全省流动博物馆第二家分馆达州馆刚刚开馆;月底,新建的达州市图书馆即将开馆迎客;明年2月,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演展基地将全面竣工。一个个文化设施的落成,强化的不只是达州文化发展的硬件,更进一步促进了当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推进地方文化保护与发展。
“农民演、演农民、农民看、乐农民”,全国新农村文艺展演已连续举办五届,首场演出地从第一届的宣汉县君塘镇洋烈新村,第二届的大竹县庙坝镇长乐新村,第三届的开江县普安镇宝塔新村,到第四届、第五届的达州市主城区田园大舞台,农村包围城市“反弹琵琶”,另辟蹊径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以前是上级要求,现在是群众需求。”达州市委书记焦伟侠说。
近3年来,达州组织开展文化惠民在身边流动舞台进基层文艺演出1830余场、文化精品展390余场、周末电影大放送1.35万余场,群众文化辅导社区覆盖面达100%,乡镇覆盖率达83%。
“哪里穷,哪里偏,文化扶贫就到哪里。”达州市文化馆馆长方江透露,正在筹建巴山蒲公英文化扶贫志愿者队伍。他曾多次带着文艺帐篷轻骑队送文化下乡,村道窄,村民就用摩托车运送音响等设备;村道烂,村民就抡起锄头开挖整修。
3年前,大巴山深处的万源市八台乡装上第一台数字电视机顶盒。作为秦巴山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区域,达州为补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短板,近3年来累计投入3.23亿元,发展有线数字电视用户72.77万户,“村村通”直播卫星用户28.16万户,地面数字电视用户1.52万户,建广播“村村响”791个。
今年11月,达州出台10个扶贫专项方案,在文化惠民扶贫方面,通过精准滴灌、查漏补缺、提档升级,到2020年,全市将实现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幸福美丽新村(社区)文化院坝(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村村有文化室、农家书屋。
“补短板,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文化惠民一翼;扬长板,保护和发展地方文化为另一翼。”达州市委宣传部负责人表示。
宣汉县渡口土家族乡文化站站长何德山,不仅把当地土家族传承的薅草锣鼓唱到央视,更带动周边乡镇自发组建一支30多人的文艺宣传队,进村入户演出。目前,薅草锣鼓、渠县三汇彩亭会和刘氏竹编均入选国家级非遗目录。10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渠县再摘“中国诗歌之乡”名号。12月,达州本土作家贺享雍即将出版自己的新书《青天在上》,再次聚焦他所熟悉的乡村生活。他所在的“巴山作家群”以及达州“大巴山诗人方阵”、“巴山画派”、“巴山摄影人”等一批文艺品牌列入达州文艺发展规划纲要,也成为传播和弘扬达州本土文化的生力军。去年底,四川新增42名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其中15人来自达州。“巴山书画院占地6000多平方米,曾有开发商想借这块地建别墅,没想到最终建成了达州艺术的家园。”达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龙飞介绍,巴山书画院自去年10月揭幕至今,已成为达州本地艺术研讨、文化交流、人才培养及文化惠民的重要基地。
同样是在12月,位于宣汉县普光镇的罗家坝巴人文化遗址又将迎来“大考”:第四期考古发掘以及整体普探、罗家坝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编制工作启动。省考古院考古队副队长陈卫东介绍,目前正调查发掘的渠县礼仪城遗址拟与重庆合川钓鱼城遗址联合申报“世界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