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探索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

04.11.2014  19:06

由“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大水漫灌”式扶贫改为“精准滴灌”式扶贫,对74万贫困人口准确识别并建档立卡,实行信息化管理,“量身定做”有针对性的帮扶——

经过多年扶贫攻坚,达州市贫困人口总量大幅减少,但现有的贫困人口由于致贫原因不一,以往的普惠式扶贫政策效应递减。

如何帮助每个贫困户“斩断穷根”?怎样避免扶持措施“脱靶”,确保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前,达州74万农村贫困人口的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顺利完成,贫困人口进入了信息化管理。同时,探索建立了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瞄准每个贫困户进行有效帮扶。

一、识别贫困人口并建档立卡

截至2013年底,达州市仍有70余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在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扶贫标准以下,2个国家和5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片区)县集中了全市所有贫困人口。如此多的贫困人口,在如此广的地域,最终实现脱贫致富和全面小康的双重任务,必须有一个以贫困人口脱贫为目标、以解决突出问题为导向的工作机制作为保障。贫困人口识别和建档立卡,直接指向并立足贫困人口脱贫解困,依据贫困对象档案所载具体信息,分类指导,采取有针对性的持续帮扶措施,由以前“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大水漫灌”式扶贫,变成“精准滴灌”式扶贫。

达州市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对每个贫困户建档立卡,深入分析致贫原因,逐村逐户地制定帮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达到脱贫目标,并实行动态调整。在省下达的贫困人口基本识别规模70.9万人基础上,全市识别出尚有贫困村828个贫困人口741533人,全面完成全市农村贫困人口识别和建档立卡,并录入全国贫困农户信息系统,实行信息化管理。

二、瞄准贫困人口,扶真贫

贫困人口被准确识别和建档立卡后,精准扶贫才有了基础,才能通过‘量身定做’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把贫困人口托在‘底线’之上,帮助他们迈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道‘门槛’。” 而74万贫困人口就是达州最大的“真贫”。把74万贫困人口识别出来并建档立卡,实行信息化管理,才能瞄准贫困人口,才能提高扶贫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持续性。

达州市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下,通过贫困对象识别和建档立卡,建立贫困农户信息系统,不仅可为扶贫和民政部门的工作提供依据,也为发改、住建、教育、卫生、水利、农业和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的工作提供一个通用平台。相关部门可以利用这个信息系统,快速、准确地找到贫困人口,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同时,也为社会各界开展扶贫济困畅通了信息渠道。

为开展贫困监测提供有力支撑。通过调查,准确掌握贫困人口家庭成员住房、交通、饮水、教育、社保、产业、技能等详细情况,纳入贫困农户信息系统综合分析,形成相关数据资料,既能对各县(市、区)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进行客观评估,也能对全市贫困状况进行科学研判,增强扶贫工作的前瞻性,从而更好地制定政策措施。

三、帮扶到户,措施到人

开展精准扶贫,防止扶持措施“脱靶”,达州市深入分析每个贫困户致贫原因,落实帮扶责任,制定差异化的扶持政策,帮助贫困村、贫困户编制脱贫计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探索出了“基础设施改善到村到户、干部结对帮扶到村到户、增收项目扶贫到村到户、扶贫生态移民和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到村到户、危房改造到村到户、教育培训到村到户、医疗卫生到村到户、扶志到村到户、社会爱心帮扶到村到户、惠农政策落实到户、社会救助到户、信贷支持到户、法律援助到户”的“十三项到村到户”精准扶持措施,各地抓紧推进实施。同时,市委、市政府明确,将建立和完善驻村工作队(组)制度,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组),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达州市扶贫移民局办    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