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通川区精准发力“摘穷帽”

05.05.2017  12:11

 

记者李传君

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是今年全省16个拟脱贫摘帽的县(市、区)之一。“我们要把‘军令状’细化为‘作战图’,把‘作战图’转化为‘效果图’,全区动员、全民发动、全社会参与、大兵团作战,确保目标全部攻克、承诺全部兑现。”通川区委书记杜海洋说。

这是近日通川区脱贫攻坚誓师大会上区委、区政府的誓言。与此同时,通川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出台了两个文件:要求各级各部门严格实施“5+1+3”帮扶工作机制和“脱贫攻坚帮扶日”制度,形成整体联动、全员参与的立体化大扶贫格局。

同时,今年全区拟投入超过5亿元资金进行“五大行动”补短板:实现贫困村村组道路、贫困户入户路硬化率100%;实现乡镇中心校标准化建设全覆盖;实现贫困群众区内住院微支付;实现贫困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实现农村居民饮水保障率100%。

立体化大扶贫效果立竿见影

江陵镇千宁村离市区很远,但该村的120亩黑冬瓜根本就不愁销路。去年由通川

区委办协调,该村与城里的塔沱社区签订结对帮扶协议,社区的“好一新”市场不仅免费给村里提供冬瓜种苗以及其他农资,产品还以保底价收购,仅此一项就让贫困户人均增收700多元。

磐石镇谭家沟村虽然离达州市区仅12公里,但这里的老百姓如果要进城卖点蔬菜水果,每天成本至少在40元以上。当结对单位区委办在该村实施“每周三销售日”活动后,农民在家门口就可将一些零零碎碎的农产品变现揣进腰包。

自去年以来,经区委办协调,辖区内的学校、医院、机关食堂每周三主动开车到谭家沟村收购农副产品,瓜果蔬菜、红薯玉米、鸡鸭蛋样样都要。去年贫困户王荣富一家杂七杂八的农产品就卖了2000余元,提起这项措施王荣富直竖大拇指。

区委办在谭家沟村实施的另一项措施更是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调动本单位的财政供养人员每人联系一至两个贫困户,指导他们每户养两头猪、30只鸡、30只鸭,并与贫困户结对共建一块示范田,区委办和财政供养人员负责解决猪、鸡、鸭苗钱和种子钱,并免费提供种养技术以及饲料、肥料等,产品一律由财政供养人员协调高于市场价回购。

我们这样帮扶的主要目的一是为了贫困户增收,人均至少每年增收2500元以上;二是为了培养贫困户自主脱贫能力和掌握科学种植养殖技术。”该村第一书记黎传安说。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通川区就提出每个贫困村“五个一”的帮扶措施,即每个村有一个帮扶领导、一个帮扶单位、一个驻村工作组、一个第一书记、一个农技员,去年以来该区将此项要求拓展为“5+1+3”,即每个贫困村新增加帮扶法律顾问,以及帮扶社区、帮扶企业、帮扶财政供养人员。而且从今年起,每月17日,“5+1+3”所涉及的单位和人员必须按照“五进五问五送五解”的要求进驻贫困村,开展相关扶贫活动。

这项活动不只是今年搞了全区摘帽就完了,而是要巩固提升一直持续到2020年,只是以后逐年减少活动次数,如2018年改为每双月17日,2019年改为每季度第一个月17日,2020年改为6月17日和12月17日。”通川区区长张杰说。

让贫困户融入现代产业发展体系

大扶贫”只能“扶上马送一程”,但最终的道路还得自己走。因此,在每个村建立起一个现代产业发展体系,让贫困户和村民充分融入其中才是脱贫致富的关键。

走进碑庙镇石笋村,田地里种满绿油油的香葱,这是该村返乡创业者杨登朝带动发展起来的,本村面积达550亩,全镇面积超过1000亩。“贫困户在杨登朝带动下种植香葱,人均增收5000元。”村委会主任王治奎说。

该村还用活产业发展周转金,通过统一投放到3个养猪场,然后每年按总投资8%提成给村集体,村集体再将60%分配给贫困户,可使贫困户户均增收5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