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通川区加快畜牧业发展转型升级
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碑庙动物防疫监督站 潘传文
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畜牧食品局 瞿 勇,伍松柏
——风劲帆满正远航 浓墨重彩谱华章
近年来,达州市通川区主推生猪和草食牲畜生产,统筹公共卫生安全、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坚持抓生产上规模、抓科技增效益、抓防疫保安全、抓投入攻亮点,着力构建畜牧业转型升级之路,逐步建成“四川省牛羊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四川省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和全国生猪调出大县”,使全区现代畜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1 主要成效
1.1 畜牧产业加速发展 2014年1~9月全区出栏猪34.79万头、牛2.13万头、羊3.34万只、家禽205.53万只,同比增长3.68%、12.83%、18.02%、1.24%。实现畜牧产值8.59亿元,畜牧产值占农业总产值达60.11%,同比增长0.61个百分点。全区农民人均畜牧业现金收入2 160元,同比增加142元,畜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
1.2 生产方式明显转变 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的“五化”要求,深入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创建活动,走以标准化为基础、适度规模为主导、种养平衡、环境友好的循环发展路子,全区建成畜禽规模养殖户2 808户,发展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134个,备案畜禽养殖场(小区)461个,生猪、肉羊规模化养殖率分别达74.2%和64.4%,同比分别提高2.9和3.1个百分点,加快了畜牧业由速度、数量型的粗放式增长向质量、效益型的集约式转变发展。
1.3 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地处中心城区,通川区畜禽及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核心地位凸显,培育出“川汉子”、“百年灯影”牛肉系列和“达俊”牌铁山黄羊、“朝阳”牌无公害猪肉等畜产品品牌,拥有畜禽交易市场12个、畜产品流通市场25个(其中蒲家畜牧交易市场被确定为“全国农产品定点批发市场”)。全区已成为全国牛肉生产加工百强县、“灯影牛肉”之乡和达州市“菜篮子”工程核心区。在畜牧业重点龙头企业引导下,新型畜牧经营主体蓬勃发展,畜牧业主导产业成规模、上档次,产业化特征明显,降低了养殖风险,生猪、肉羊规模养殖农户入社1 858户,适度规模养殖入社率达83.7%。
1.4 安全管理成效显著 全面建成1个区级、23个乡(镇)级标准化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成村级标准化动物防疫基础设施145个、完成率75.1%,设立动物疫情监测点10个。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全面到位,保持了“清净无疫”的良好态势。建畜禽检疫申报点23个,认证无公害畜产品基地8个,动物产地检疫率、屠宰检疫率、规模场监管率、病害动物及产品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坚持“产、管、创”并举,捍卫“舌尖上”的安全,没有重大畜产品安全事件发生。
2 主要经验
2.1 因地制宜抓发展 在远离主城区的乡镇,充分利用山区地域辽阔、涉农资源丰富和生态容量大等优势,在科学规范、适度规模上做文章,推动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跨越发展,重点打造了巴达高速产业经济带畜牧产业。
在城郊结合部的乡镇(如魏蒲产业新城核心区),实施“退城进园”工程,引导宏隆肉业、旺门生物、七星椒等企业入园发展,延伸产业链条,着力提升带动力,建设数字化控制、智能化管理的工厂化设施畜牧业,稳步发展了三万亩(1亩=667平方米)农建区畜禽标准化养殖。
在环城经济带的乡镇(如磐石都市农业体验区),立足城市居民接触农业、亲近自然的需求,实施“退郊进沟上山”战略,将观光与休闲、体验与游乐结合起来,优化发展观赏性特种经济动物,探索明月江月湖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认养模式,建立射猎园、禽卵拾趣园等新兴业态,推动了环城经济带畜禽养殖场转型升级。
2.2 科技兴牧建基地 邀请四川省畜牧总站专家调研指导,对接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和达州职业技术学院,设立20个专家服务站、畜禽人工授精站(点)。开设“关注三农”电视节目,多次举办畜牧科技知识讲座、良种补贴项目培训班,加强技术引导。
选派5名畜牧科技特派员和35名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到基层承包服务和结对帮扶,实施“畜牧科技助农增收行动”和“畜牧科技入户、新型农民培训工程”,以养殖设施标准化建设为突破口,同步推进优良品种、饲养规模、饮水饲料兽药投入、生产防疫技术等应用标准,累计完成4.23万平方米圈舍改造,标准化圈舍改造面达76.85%。
加强检疫监督和牲畜标识管理,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通可追溯、储运信息可查询。
引进安格斯肉牛和大足、金堂黑山羊等良种畜禽,加快供精网络站点建设,建成生猪人工授精站(点)19个、肉羊人工授精站(点)8个,生猪三元杂交改良面达91.22%,其中外三元杂面达87.51%,同比分别提高2.21、2.15个百分点,肉羊杂交改良面达96.86%,同比提高1.03个百分点。建成16个生猪基地乡镇、14个草食牲畜基地乡镇、2个家禽生产基地乡镇,主导产业呈现集中连片、成规模、上档次发展的良好势头。
2.3 创新机制做精品 立足区位、生态优势,注重市场决定性作用,以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和定向收购方式,引导同类畜牧专合社、家庭牧场组建联合社抱团发展。指导龙头企业与畜牧专合社、家庭牧场强强联手,探索创新出了新的合作模式和机制。着力在特色上下功夫,在优质高效上做文章,靠品牌、绿色创效益,积极发展北外野猪、铁山黄羊、檬双黑山羊等特色养殖,有效提升了宏隆肉类、百年灯影、伟林食品的产品档次。
2.4 依法治牧保安全 按照“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的要求,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行政、业务双轨目标责任制与责任追究制,推动防疫责任由部门负责向政府主导转变、防疫重点由季节性向全年性防疫转变、防疫工作由经验防控向依法防控转变。推行阉割免疫、春秋普免和规模场按程序免疫相结合的免疫模式,深入实施强制、计划免疫,确保了辖区内“清净无疫”。
严格落实畜产品质量监管属地管理责任,建立完善“放心肉”长效机制,认真执行产地、屠宰、引种申报检疫和“四不一处理”制度,产前开展市场联合执法检查,产中专人定点监控规模养殖场,产后扩大监测覆盖面、增加抽检频率、提高监测密度,做到管理、宣传、服务、处理“四到位”。
2.5 强化保障重投入 把重点县建设培育纳入全区工作重点、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出台系列扶持政策,健全联席会议等工作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具体问题。还把重点县建设培育纳入目标考核内容,实行预决算工作制,落实“三定”(即定工作目标、定完成时限、定责任主体)制度,定期督查考评。每年安排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建设专项资金350万,用于畜禽良种推广、动物疫病防控和养殖专合社、联合社的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扩大销售渠道等。
随着原达县碑庙、江陵等9个山区农业乡镇的整体划入,达州市通川区抢抓区划调整带来的历史机遇,区委区政府领导多次带队到省市深度衔接汇报,争取国家及省市政策、项目资金支持,整合现代畜牧业发展等项目和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奖励等资金1 165万元,重点支持规模养殖改善生产、防疫、治污等装备条件。畜牧部门协助锦泰公司,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政策性养殖保险工作机制和“业主申报、乡镇把关、部门审核、保险挂钩”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理赔机制,配合区政府金融办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和机制,多元化凝聚资金17 41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