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02.05.2017  23:24

 

  【新闻提示】

  坚持用脱贫攻坚统揽“三农”工作和县域发展全局,着力补齐贫困地区短板。3年来,达州不仅以平均每年12万人以上的速度稳步推进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更在实践中创造出了一批脱贫攻坚的“达州经验”。

  紧盯老区实际层层压实脱贫和发展任务

  达州是革命老区,也是国家秦巴山集中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区域,受自然、地理、历史及自身财力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达州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目前所辖7个县(市、区)中有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5个省定贫困县,679个贫困村尚未退出,36.1732万贫困人口没有脱贫。

  2016年,市委、市政府响亮提出,用脱贫攻坚统揽“三农”工作和县域发展全局,举全市之力打好脱贫攻坚战。在推进中,7个县(市、区)党政一把手立下“军令状”,签订《脱贫攻坚目标责任书》,层层传导压力、压紧压实责任。

  同时,制定出台“八条超常措施”。对各县(市、区)的年度目标考核中,扶贫开发绩效考核权重提升到60%,将扶贫专项方案的市级牵头部门和责任部门考核权重设置为30%。

  思路决定出路,压力传导责任。2016年,全市圆满完成“149个贫困村退出、12.7653万贫困人口脱贫”的年度目标任务。在脱贫攻坚中,“从严从实选准管好贫困村第一书记”、“互联网+党建”引领群众脱贫、“一村一法律顾问”等经验做法,不仅得到了国家、省级领导和部门的高度评价,中央、省级媒体也大力进行了推介。

  以脱贫攻坚为纲各种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

  “越是困难,越要苦干。”面临脱贫攻坚路上遇到的矛盾与问题,达州大胆探索,提出“以脱贫攻坚为纲,将其作为‘三农’工作和县域发展的重大机遇,着力补齐农村短板,大力发展产业,加快全面小康进程。”达州市委书记包惠说。2017年全市要实现15.2万贫困人口脱贫、308个贫困村退出,通川区整体“摘帽”。

  以脱贫攻坚为纲,就要确保所有工作和各种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首先在人力资源上,全市各级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全部实行党政“一把手”“双组长”负责制,市、县两级都组建了脱贫攻坚办,增加编制110个、调增人员221名专职从事脱贫攻坚工作。创新“5+1”帮扶机制,市、县两级择优选派第一书记、帮扶干部、农技员、法律顾问等6000余人奔赴脱贫攻坚一线。

  同时,发挥党政、市场、社会三方作用,汇聚脱贫攻坚决胜合力。各级党委政府统揽脱贫攻坚全局,四套班子齐心协力参与,市、县所有部门(单位)结对帮扶贫困村。巧用市场杠杆作用,建立11.72亿元的专项扶贫、产业信贷、农产品深加工风险共担“三大基金”,引导工商资本进入贫困地区参与脱贫攻坚。先后引进1223个国家、省、市、县级部门(单位)和企业联系帮扶828个贫困村,投入帮扶资金5.94亿元;开展“万企帮万村”行动,127家企业结对帮扶130个贫困村。

  此外,整合涉农资金,协助贫困村突破发展瓶颈。全市投入扶贫开发资金102.41亿元,其中,上级涉农资金37.63亿元,上级扶贫专项计划资金42.3亿元,市、县财政投入22.48亿元。产业扶持基金累计发放9340笔8134万元,扶贫再贷款发放余额11.77亿元,扶贫小额信贷累计发放18128户7.04亿元。今年,达州市将建立资金项目统筹管理平台,总结宣汉县和万源市试点经验,进一步强化资金整合。

  以产业发展为引领增强贫困村的“造血”功能

  “县域经济发展要有载体,贫困村要有‘造血’产业,以脱贫攻坚统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可以实现二者的有机对接,为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找到突破口。”达州市委书记包惠说。

  全市各级从“改穷貌”“拔穷根”做起,力改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近年来,先后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342个,其中:新建县乡道路456公里、村道702公里,完成投资5.5亿元;整修病险水库81座、山坪塘650口、渠道300公里,解决安全饮水8.4177万人,投资9.87亿元;新建变电站7座,架设线路3646.6公里,投资9.12亿元;149个村完成文化室、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广播电视、通信网络实现全覆盖。

  大力培育产业“拔穷根”。将全市152157名贫困人口脱贫、308个贫困村退出、通川区摘帽的年度减贫目标任务逐级分解落实到乡(镇)、到村、到户、到人,精准锁定工作对象。帮助5.84万名生产发展扶持对象落实了产业项目,发展特色种植业55.56万亩,发展种植大户302户、规模以上养殖大户200余家,引进业主30余个,新培育专业合作社35个,创建市级以上示范社(场)59家;317个贫困村建立了电商服务站点;启动实施了巴山大峡谷旅游综合扶贫开发项目。

  达州还积极鼓励工商资本投入扶贫产业,建立11.72亿元引导基金,出台优先办理涉农工商登记、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对龙头企业进行特别奖励等优惠政策,在区域、省、市各大招商平台上,鼓励川商达商返乡创业。

  与此同时,强化党建、创新、教育三大引领作用,增强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在开江县探索建立有贫困村参与的“联合党委”,实行组织“联建”、人员“联手”、利益“联接”、党群“联心”,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创新采取农建基础配套区、现代农业园区、新型农村社区和乡村旅游景区“四区合一”模式建设扶贫新村176个、农村廉租房2486户。探索农房按揭模式,在较少债务压力、又有就业保障的情况下让贫困群众住上了好房子。依托“远程教育”、农民夜校等平台,积极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和感恩奋进教育,大力开展“四好村”创建,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