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用脱贫攻坚统揽“三农”工作和县域发展全局

26.02.2017  15:07

  2月18日一早,达州市渠县境内的射洪乡桂坝村天气阴冷,贫困户沈茂春头上却冒着汗。“今年一定要脱贫!”往年这时候还要走走亲戚打打牌,这两天,他一心扑在即将播种的玉米地里,翻土、犁地。沈茂春计划2017年脱贫,土地是他脱贫和发展的基础。村里去年送的鸭苗,他养大了500只,净赚5000元。钱袋子还没捂热,就打算再购鸭苗,将规模扩大到1000只。1000只鸭苗的粮食就将来自这片玉米地。

  同一时刻,300多公里外的成都,桂坝村第一书记方建成特意穿得比较商务。村里中药材基地的白芷快要长成,趁着周末回蓉探亲,他联系了两家中药材企业谈价钱。

  在达州,脱贫和发展的任务被层层压实,全市上下聚精会神下好扶贫发展“一盘棋”。“通川区计划脱贫7000人,贫困村退出26个,通川区整体‘摘帽’;达川区计划脱贫3.09万人,贫困村退出86个……”2月8日,达州市召开全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第一次(扩大)会议。会上,7个县市区党政一把手立下“军令状”,签订了《脱贫攻坚目标责任书》,承诺坚决完成任务。

  各种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

  达州作为秦巴山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区域,所辖7个县(市、区)2个是国贫县、5个省贫困县。

  “越是困难,越要苦干。”基于这样的背景,达州大胆探索,提出“用脱贫攻坚统揽‘三农’工作和县域发展全局”理念,“以脱贫攻坚为纲,将其作为‘三农’工作和县域发展的重大机遇,着力补齐农村短板,大力发展产业,加快全面小康进程。”达州市委书记包惠说。2017年全市要实现15.2万贫困人口脱贫、308个贫困村退出,通川区整体“摘帽”。

  以脱贫攻坚为纲,就要确保所有工作和各种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早在去年5月,达州市就发布了“八条超常措施”。将各县(市、区)年度目标考核内容中,扶贫开发绩效考核权重提升到60%,将扶贫专项方案里市级牵头部门和责任部门考核权重设置为30%。

  涉农资金整合投入,协助贫困村突破发展瓶颈,能够为县域经济发展奠定基础。作为我省70个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县之一,宣汉县去年共计整合涉农资金1.62亿元,近6成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今年,达州市将建立资金项目统筹管理平台,总结宣汉县和万源市试点经验,进一步强化资金整合。

  贫困村有了“造血”产业

  “县域经济发展要有载体,贫困村要有‘造血’产业,以脱贫攻坚统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可以实现二者的有机对接,为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找到突破口。”包惠说。

  作为粮油大县,渠县正着力转型发展高附加值种养业,谋划了黄花、柑橘、花椒、生猪等产业。规划如何落地?一份《产业扶贫专项方案》将转型与产业扶贫进行了有机结合。方案要求贫困村按照规划的产村一体“七大特色产业带”部署,因地制宜,培育壮大自己的特色优势产业。银杏和油橄榄“两棵树”是开江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在开江,不少贫困村都在布局银杏和油橄榄,依托本地龙头企业销售。宣汉县则“以大旅游带动大扶贫”,借势打造中的巴山大峡谷发展全域旅游,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就业。

  除了自行发力,达州还积极鼓励工商资本投入扶贫产业,建立11.72亿元引导基金,出台优先办理涉农工商登记、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对龙头企业进行特别奖励等优惠政策,在区域、省、市各大招商平台上,召唤川商达商返乡创业。

  沈茂春的妻子是残疾人,左手不能活动,无法外出务工。自从桂坝村引入返乡创业项目昌达玩具厂,他的妻子在厂里做些杂活,每月收入1500元。“现在村里闲人越来越少。”方建成说,工商资本的进入,让桂坝村有了长远发展的可能。(记者 徐莉莎 曾实)

责任编辑:郑玮 来源: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