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教育有“面”更有“里”

15.11.2017  14:30

  达州市地处川渝鄂陕结合部,拥有700万人口,也有着经济快速发展、教育体量增大等带来的教育均衡难题。

  如何在体量增大的同时确保质量?近年来,达州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加强最薄弱环节作为优先任务,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为重要保障,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集中力量攻坚克难,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教育需求,既要“面子”更要“里子”,催生全市教育实现内涵发展。

  校园美了,师生精神风貌变了

  今年9月,家住通川区罗江镇的王富一家作了一个决定,将在通川城区某学校上学的儿子转回镇上八一希望学校念书,“学校现在这么好,又在家门口,我们当然愿意送他回来读。

  八一希望学校是罗江镇的中心校,然而过去硬件条件差,教学质量也不好,不少家庭都把孩子送到其他乡镇或者城区上学。近两年来,在政府大力投入下,学校建起了独立的综合教学大楼、行政办公楼、学生生活楼、功能楼,校园焕然一新。

  但对王富等家长来说,硬件的改善在其次,主要是:“娃娃们看起来自信阳光了,老师们看起来有精神气了。

  为何有这样的变化?“我们把激活学校发展的内生动力放在了首要位置。”校长吴晓平对记者说,校园变漂亮的同时,教室里有没有能让学生提升的老师,学校能不能提供好的学生培养模式,有没有生命发展力,才是最重要的。

  为此,学校多次从成都请来专家,进行听课会诊;每月派出老师到成都、绵阳、达州等地优质学校参加培训;与成都市芳草小学结对,每学期派出10名教师到该校跟岗一周。

  改革激发了老师的热情,带动了课堂的活力。过去,在区上学业质量检测中常掉尾巴的八一希望学校,如今已能排到全区五六名,甚至超过了好几所城区示范校。

  “就两年时间,学校从校园面貌到师生的精神风貌发生很大变化,多亏了校长。”教师张雨千说。吴晓平曾是通川七小的副校长。2015年,通川区教育局从城市示范学校选拔一批业务能力强的副校长到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担任校长,引导农村学校加快发展,吴晓平就是其中之一。

  加强基础建设与激发管理机制缺一不可。近年来,达州在科学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新建或改扩建学校、加大对教育的公共资源配置力度的基础上,创新学校管理机制、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评价制度,激活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内生动力。

  如何激活?达州先在改革管理体制上下功夫,建立校长任期目标考核机制,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行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动态管理,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按照班额、生源等情况统筹分配各校教职工编制。建立第三方质量认证和评估制度,规范和引导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价。

  教育事业的发展根子在教师,激发他们的活力,必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州实行学校业绩主导分配制,将教职工奖励性绩效工资和学校目标考核所获奖励的经费捆绑使用;深入实施“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工程,每年安排专项工作经费;设立教师奖励金,从区级骨干教师起,到国家级教育专家都有现金奖励,最高的每人每年奖励4万元。针对农村教师,最低补助标准每人每月不低于400元,根据不同艰苦程度确定发放档次。

  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特长

  几名小学生围在一起,把一堆堆不同的零件,组装成大小各异的机器人,通过分配任务、编程组装,让它们动起来,还能完成相应任务。……这样的场景并非是在大学实验室发生,而是出现在通川区第七小学机器人社团活动室内。

  “类似场景时常在校园看到,老师们早就见怪不怪了。”学校科创办主任李家峰告诉记者,多年来,学校将科技教育贯穿在素质教育教学工作中,在学生中大力普及机器人实践活动,不仅专门开设了智能机器人培训课程,还开发了《智能(积木)机器人教材》《虚拟机器人校本教材》,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动脑能力。

  今年8月,李家峰带领4名学生参加了在昆明市举办的世界教育机器人大赛(WER)2017赛季中国赛区西南地区公开赛,他们组建的两支队伍,均获得一等奖并取得总决赛参赛权。

  通川七小的科创教育只是达州市大力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缩影。近年来,达州教育将满足数量与提升质量相结合,在扩大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办出特色、提升质量,扩大优质教育的覆盖面。

  怎么改,才能让学生综合素质得到真正提升?

  达州把发展艺体、科技放在了重要位置。实施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在全市开展艺体科技“2+1+1”活动,即促进中小学生人人较好地掌握两项体育技能、一项艺术特长和一项科技小发明,让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特长。

  相应与之配套的,评价体系由单一的学业成绩评价,变为建立以学生德育综合评价、学业成绩评价、体育能力测试、实践和实验能力检测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不仅在城区学校,农村学校同样如此。它们各自挖掘自身特色,开发、寻找最适合本校学生的课程、活动。

  万源市太平镇小学长期在学生中开展对国学经典的学习和诵读,每班每周一节国学课,由国学专职教师任教,并将国学与体操、舞蹈结合,编排国学操运用于大课间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继承传统文化。

  通川区复兴镇中心小学开发出学校课程、班级课程、走班课程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学生可以选修双排箫、巴乌、葫芦丝、粘贴画、竹竿舞、快板等多种课程,打破学科、班级边界,发掘培养学生特长。

  改革带来实实在在的变化日益显现,达州学生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各类艺体科技大赛收获颇丰。在第32届四川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有31件作品获一等奖,连续10年保持获奖率名列全省第二。

  教育成了摆脱贫困的重要抓手

  “我叫朱小琴,是昆池职中幼师专业2000级学生,当初我中考落榜读了职校,在这里找到了自己前进的方向,现在我办的幼儿园成了当地规模最大的。……学习技能帮我找到了自信。”在宣汉县首届职业教育活动周系列活动上,宣汉昆池职业中学优秀毕业生代表朱小琴的创业故事感动了很多前来观展的群众。

  作为秦巴山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区域,达州贫困人口数量居全省首位。近年来,达州以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引领群众摆脱贫困的重要抓手,优化职业教育环境,强化职业教育培训,着力实施“基础能力提升、办学质量提升、服务能力提升、开放融通、环境优化”五大工程,初步构建起了具有达州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对贫困地区来讲,读普通高中、走出去的学生毕竟是少数,通过掌握一技之长,提升就业竞争力,是更多贫困学生和家庭的现实需求。”达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正因于此,达州为职业教育发展一路大开“绿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重要文件,每年4月开展职业教育活动周活动,每年10月开展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活动,广泛宣传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和成效。

  位于达州城区北部的西南职教园区作为职业教育的龙头项目,规划占地5000亩,自2012年动工以来,已完成投资19 .5亿元。目前,首批入驻的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南区基本建成。园区建成后,将有效整合达州市职业教育资源,更好发挥本地人力资源优势。

  目前,达州市现有高等职业院校1所,中职学校35所,学生近10万人。其中,省级示范高职培育院校1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3所,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4所,职业教育规模位居全省前列。“十二五”期间,中等职业教育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高职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

  宣汉县是其中的佼佼者。全县3所中职学校年均招生5000余人,占据了宣汉高中教育的半壁江山。专业设置紧跟市场,其中学前教育、机电技术应用、畜牧兽医等是国家级示范专业,为达州输送了一大批人才。据介绍,近三年来,仅畜牧专业人才就输送1700多名,宣汉90%的畜牧站站长都出自本县职校的畜牧兽医专业。

  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源于不断创新机制体制。达州在扩大办学自主权上给予了各职校更多的空间,允许中职学校直接考核招聘工程类“双师型”教师和实习(训)指导专业技术人员等急需紧缺专业教师;允许中职学校在编制总数10%内自主聘用专业技能人才任教,中职学校还可以通过购买企业服务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专业培训。


(微信扫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