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十二五”民生发展综述
今年国庆长假,陈静没有像往年一样外出旅游。1号游莲花湖,览巴山大剧院;2号攀凤凰山,观巴人广场;3号去图书馆,读书充电……在南城某幼儿园当老师的她,把假日安排得满满当当。
“环境越来越好、道路越来越宽、设施越来越齐备,留在达州,才能感受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动人心魄的美。”假期临近尾声,陈静整理了假日拍摄的照片,在朋友圈留下了这样的字眼。阳光照在身上,幸福写在了她和身边每个人的脸上。
“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坚持民生至上,从人民群众所盼、所忧、所急的民心实事入手,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保障,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努力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过上幸福美好生活。五年来,累计投入各类民生资金921亿元,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超70%。
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初秋,走进达州市达川区木子乡双修村,美丽的新村聚居点整齐划一、温室大棚鳞次栉比,到处可见干部群众忙碌的身影。“这几年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推动扶贫攻坚,搞新农村建设,发展观光种植业,咱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这是双修村群众共同的心声。
笔直的水泥路联村到户,宣汉县天宝乡茶子村村民庞红梅尝到了勤劳致富的甜头,“县里出钱给我们制定规划,出台实施‘十大扶贫工程’,老百姓‘缺啥补啥’,我们脱贫致富的门路越来越多。”
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采取超常措施推进扶贫开发。市委书记包惠在大小会议上多次强调,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奔康路上不落一村一户一人。
这是聚力的目标,更是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各级各部门坚持精准识别,做到真贫真困“一户不漏”,通过因户施策,把扶贫资金和项目精准地引导到特定扶贫对象,3247名驻村帮扶干部、828名“第一书记”真帮实扶,确保扶贫措施落地生根。广大贫困户在地方党委、政府的引导支持下,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向贫困发起总攻。
“十二五”期间,达州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45亿元,实现减贫71.77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0年的21.9%降到9.2%。 人居环境大为改善
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都是由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小事累积而成。“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着眼民生,保障重点,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保障性住房、交通、水利等民生工程建设,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
全市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00.4亿元,改建维修城市道路162公里,建设完成污水管道324公里,水、电、气、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自来水、燃气普及率分别达到95%和93.6%,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全市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和城镇危旧房棚户区8.7万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9.7万套。183.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教育文体广电事业蓬勃发展,中心城区大班额现象有效缓解,嘉祥学校在达州建成投入使用,西南职教园区加快建设,巴山大剧院、市图书馆等一批文化基础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公共卫生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5%。妇女儿童、残疾人保障、老龄及慈善事业全面进步。
特别在交通建设方面,我市加快建设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启动实施了交通建设三年推进方案,加快建设达巴铁路、达营高速公路,达陕、达万、达巴、南大梁南充至渠县段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达渝城际客专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达州机场先后开通8条航线,机场迁建工程也已立项获批。
更值一提的是,我市还以“五治”(治脏、治乱、治尘、治噪、治水)、“三化”(绿化、亮化、美化)为重点,大力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城市面貌较过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天,当你来到高端大气的巴山大剧院,置身蝶变重生的塔沱,徜徉在如诗如画的城市夜景里,你会发现,昔日的“光灰城市”已离我们远去,亮、洁、绿、美的新达州正阔步向我们走来。
这是时代的发展,是民生汇聚的力量。
走进“十三五”,步入发展新阶段的达州,将给予民生更大的发展力度,值得我们期待,值得我们憧憬!(谭楚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