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地揽趣)达州“中国红色第一街”与一个小红军不得不说的故事

02.03.2016  21:21

    石桥古镇列宁街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日报记者 袁婧 钟美兰 整理) 听说过“中国红色第一街”列宁街吗?这条位于达州市达川区石桥镇的老街,全长694米,有210间街房,石板铺路、木板墙壁、青瓦屋面。街上由东向西一字排开四座仿木结构的石牌坊,古朴隽秀,雕刻精美,重檐斗拱,尉为壮观。

在第二道牌坊横额正中雕刻着“列宁主义街”五个大字,“列宁”二字为横书,每字约1平方米,“主义街”三字略小,为直书。不仅如此,“打倒帝国主义,武装拥护苏联”、“打倒军阀统治,建立苏维埃政权”、“活捉杨森,活捉刘湘”等石刻宣传标语也随处可见。

列宁街不仅有传统的龙灯、高台子、车车灯、彩龙船、翻山跤子、烟火架,还流传着一个名叫三娃子的小红军故事。1933年,红四方面军十一师从巴中挥师南下,一举解放了石桥镇。随后,红九军、红三十军政治部先后抵达石桥,建立石桥区苏维埃政权,掀起了打土豪、分田地的高潮。彼时,红三十军政治部就驻扎在街东面的文昌宫。

“首长,我要参加红军!”家住大巴山的“三娃子”见红军路过,气喘吁吁跑到首长跟前,要求参加红军。“多大年纪?”“15岁”,红军首长拉着三娃子的手,问了问年龄,又看了看他身高,最后拒绝了。虽然又瘦又黑,倔强的三娃子接连几天跑到文昌宫,表明自己“加入红军”的决心。

三娃子留在了红三十军政治部,因为从小跟着附近的教书先生识了几个字,成为了宣传队里年纪最小的一名红军战士。三娃子一边学习文化知识,一边学习刻写标语口号,很快就成了一名熟练的“錾字队”队员。巴山渠水的岩石、院墙、墓碑石上,到处都留有他的杰作。

1933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在川东北发起了著名的“万源保卫战”。人们看见三娃子爬上了新场街最高的二号牌坊。三娃子身背绳索,手执铁锤、錾巴,脚踩石墩,猴子似地几步爬上牌坊,悬在离地一丈多高的空中,开始一锤一锤地錾刻“列宁主义街”几个大字。

就在即将錾刻完工的那天下午,场镇外响起了密集的枪声,通讯员通知三娃子火速转移。“不行!列宁的‘宁’字还剩下最后竖勾的勾了,你们先撤,我一定要完成任务。”枪声一阵紧似一阵,子弹在牌坊石上溅起串串火花,三娃子浑然不觉,仍然全神贯注地精錾细刻。突然,一颗子弹射中三娃子的后肩,“哐啷——”一声,手中的錾巴、铁锤滑落下去。

从场镇外包抄进来的反动军阀将三娃子弄下来,用冷水泼醒,恶狠狠地用枪逼着他拿起錾巴、铁锤将“列宁”二字和其它红军标语铲掉。三娃子猛地转身,使出浑身力气把手中的工具砸向敌人。气急败坏的敌人将他倒拖着,拽向离场镇不远的鲁家坪马蹄坟,在敌人的乱刀之下,这位年仅15岁的小红军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据石桥的老乡们讲,敌人本想炸掉石刻的红色标语,却忙着敲诈勒索、吃喝玩乐,还没有来得及动手,红军主力部队就打回来了。三娃子用生命錾刻的“列宁主义街”及石刻标语得以保存,这条老街也因此得名为“列宁街”。后来,红四方面军与中央红军会合北上,乡亲们用石灰、泥浆把石刻标语糊好、盖好,一直保存到全国解放。

建国后,有关门多方查证,但一直无法查实“三娃子”的真名,小红军便成了当地口耳相传、倍受景仰的无名英雄,他的英雄事迹还被写进了地方革命史。如今,列宁街已成为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慕名而来的人们在游览列宁街时,无不为小红军的英雄事迹所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