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达川区“三明确”全力抓好晚秋生产

16.08.2014  22:55

  由于受5月至6月持续阴雨寡照和7月以来持续晴天高温天气的影响,大春生产受到了一定损失。“大春损失晚秋补”,晚秋生产已成为确保实现全年农业生产稳定增长目标的最后一道防线。为此,全区各地明确思路和目标、明确工作职责、明确技术措施,把晚秋生产作为弥补灾害损失和实现抗灾夺丰收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

  一、明确工作思路和目标

  全区各地按照“稳定再生稻、主攻秋洋芋、扩大秋玉米、多种秋季菜、开发秋杂粮”的思路,科学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力争种植晚秋作物30万亩,其中:晚秋粮食作物20万亩,秋粮总产达到3万吨以上;建“千斤粮万元钱”粮经复合现代农业产业基地10万亩,其中核心片0.15万亩;饲养秋蚕1000张,产茧3万公斤以上,产值100万元以上。实现农民人均增收10元钱。

  二、明确工作部门和职责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级有关部门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明确大春损失晚秋补是保证全年粮增产、钱增收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区农业部门加强晚秋生产的协调指挥,抓好技术培训和指导,全力推广“菜-稻-菜”、“麦/玉/豆(苕)/菜”、“马铃薯/玉/豆(苕)/菜”等粮经复合种植模式;区供销部门做好种子、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的储备和供应,区发改、工商、农业等部门加大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查处、打击假劣农资和坑农害农的不法行为。

  三、明确生产布局和科技

  一是抓好晚秋生产的科学布局。再生稻主要布局在石桥、永进、桥湾、龙会等巴河、州河沿线低海拔乡镇;秋菜重点布局在金檀、管村、桥湾等沿线乡镇和“赵-双-木”农建示范区;秋洋芋重点布局在赵家、木子、麻柳、双庙等乡镇;秋红苕布局在海拔600米以下的区域;秋玉米布局在有灌溉条件的低海拔平坝区;粮经复合现代农业基地规划在双庙、赵家、木子、亭子、麻柳、金垭、大堰、罐子等乡镇。

  二是抓好先进集成栽培技术推广。秋洋芋要选用脱毒高产良种,大力推广稻草覆盖栽培技术,带芽下种和增施有机肥。秋菜要重点推广耐热抗涝品种,搞好集中育苗、营养钵育苗,适度密植,重施底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秋玉米选用高产良种,合理密植,保苗攻杆,抓好病虫害防治。秋红苕要狠抓深沟高厢和早栽密植。

  三是抓好晚秋生产的示范引导。区上在麻柳镇、双庙乡抓好2000亩晚秋蔬菜、粮食示范片,区农业局抓好双庙乡、木子乡1500亩的粮经复合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核心示范区展示片;各乡镇、街道办事处也根据分配的任务抓好200亩晚秋作物生产示范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