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次对辽金时期州城遗址进行大规模发掘
新华社长春11月12日电 (记者周长庆 刘硕)经过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两年的考古发掘,证实位于东北的吉林省白城市的城四家子城址是中国历史上辽代长春州、金代新泰州的城址。这是中国首次对辽金时期州城城址进行大规模发掘。
城四家子城址位于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德顺蒙古族自治乡,城址所处地点地势较为平坦开阔,平面大致呈西北——东南向长方形,形制较为规整。目前,该城址内外大多被开垦为农田和林地。
虽然城四家子城址发现年代较早,但一直未能进行深入研究。为了进一步探明该城址的具体形制和用途,2013年以来,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城四家子城址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主要选取了北城门以及一处夯土建筑台基进行发掘。
考古人员测量发现,城四家子城址现存城墙周长达5748米,城墙上分布多个高于城墙顶部的用于军事防御的马面,东西南北各有一处带有瓮城的城门,城墙四角建有角楼,东城墙及北城墙外侧挖有护城壕。该城址的部分城墙遗迹依然较为宏伟,北侧城墙现存高度最高达7米左右,城墙最宽处达18米。
目前,城四家子城址内可见多个隆起于地表的“土包”,大致呈圆形或椭圆形,高出地表0.5-3米不等。考古人员在城内选取了城内中轴线上距离北城门最近的一处“土包”进行发掘,这处“土包”高出地面约1.5米,发掘面积近3000平方米,完整地揭露出一处高台式夯土建筑基址。
记者在这处主体面积达600多平方米的建筑台基遗迹看到,台基的基本形制清晰,磉墩和墙体基槽依然可见,根据柱网分布情况,考古人员推测此处原有一处面阔五间、进深四间的房屋。台基东、西两侧还发现了夯土院墙及排水沟等附属设施,台基南侧发现倚院墙而建的带有火炕的房址,以及灰坑、灶址等居住遗迹。
据考古人员介绍,该建筑址内出土遗物以板瓦、筒瓦、兽面瓦当、鸱尾、兽头残块等屋顶建筑构件为主,同时出土了大量陶瓷器残片。部分出土文物带有明显的辽金时期皇家特征,可见建筑等级非常高。
通过考古发掘可确认,该建筑基址在建成后曾经历过多次的改扩建和重修,沿用时间较长。考古人员在早期地层中发现若干泥塑佛像残块,部分出土绿釉瓦上还见有墨书“施主”、“兴教院”等字样,反映出该建筑基址与宗教相关。
此外,部分出土文物还有“大安八年”、“大安九年”等纪年文字,可明确判定该建筑始建年代为辽道宗耶律洪基统治时期。此建筑在废弃后于金代被重建,虽未再用作寺庙,但从其处于城内中轴线上的重要位置来看,应为一处重要的官方行政设施。
专家认为,虽然关于城四家子城址在辽金时期的具体身份此前一直存在争议,但目前考古发掘结果表明,城四家子城址确实是辽代始建、金代元代沿用。从一些文献和出土文物证明该城址应当是辽代的长春州和金代的新泰州,根据史学家考证,该城址还曾经是辽皇帝春捺钵(契丹语“行宫”)所在,级别颇高。
根据文献资料记载和地面遗迹分析,当时城内设有官衙、街道、商埠、酒楼、驿馆、军队营帐、车船码头等。在辽金元及明初几百年间,这里一直是吉林省西部乃至于东北地区西部、内蒙古东部地区方圆数百里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城四家子考古队领队梁会丽表示,此次对城四家子城址的考古钻探和发掘工作,使学术界从全新的视角对该城址有了深入的认识。城四家子城址自辽代始建直至明代逐渐废弃,历经四百余年沧桑,对研究辽、金、元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编辑:SN064
文章关键词: 遗址发掘 我要反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