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马载同志诞辰110周年】可亲可敬的首任院长马载

20.11.2015  08:09

  编者按  今年是学校首任院长马载诞辰110周年,值此五十七周年校庆之际,校报编辑部与档案馆联合推出纪念马载院长诞辰110周年专版,以此追忆老院长,纪念老院长,一起学习他高尚而纯粹的革命情怀,学习他优良的品行作风,学习他身先士卒、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以之感召新时期石大人进一步秉承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铭记明德笃志、博学创新的校训,弘扬“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的大学精神,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全校一心、众志成城,朝着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和百年名校”的目标阔步向前。

 

可亲可敬的首任院长马载

——写在马载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

黄埔军校第四期学员马载,时年21岁

马载同志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老革命,他1925年8月考入黄埔军校,就读于黄埔军校第四期。192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之后,他奉命到河南做党的地下工作,任中共安阳县委书记,参加领导了河北磁县农民武装起义。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河北平山县委组织部长、山西孟平县委书记、冀中十分区地委书记、北岳区党委工作团团长等职。参加了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共热河省委组织部长、热辽地委书记、热河省委副书记等职。新中国成立后,马载同志历任衡阳铁路管理局政委、党委书记,全国供销总社生产局局长,新疆中苏石油公司党委书记兼总经理,石油工业部基建司司长。

1958年9月,四川石油学院正式成立后,经国务院任命,马载同志为我校首任院长(庚即学校成立临时党委,马载兼任党委书记)。1962年5月,马院长奉命调离学校,赴任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社副主任,后在轻工业部顾问岗位上离休,享受正部级待遇。细算起来,马院长在学校工作的时间并不算长,前后不到四年时间,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西南石大人总也忘不了他,人们怀念他、传颂他,一说起马院长人人都竖大拇指。

1958年11月1日,四川石油学院开学典礼全体师生合影(局部)

一、提出“为石油而生,为石油而息”的马院长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国石油工业远远不能满足国家的建设需要,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毛泽东主席曾亲临隆昌气矿考察并作出重要指示,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同志也亲自部署四川油气田勘探开发。

1958年3月,四川南充东观、广安武胜、遂宁蓬莱三口探井相继喷出了工业油流,形势喜人,震动全国。石油工业部部长余秋里坐镇南充指挥,打响了川中石油大会战。为了适应石油工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培养油气勘探开发急需的科技人才,1958年9月,国务院批准石油工业部和教育部的请示,决定建立一所新的石油高校,也是新中国第二所石油高校——四川石油学院,校址就设在川中石油会战中心南充市。

1958年8月,石油工业部先期委派北京石油学院刘全有等教师到成都代为招生,先后两批招收学生643人。8月底,时任石油部基建司司长的马载同志受命率领20余名从北京石油学院等单位抽调集结的教师、干部、职工奔赴南充,筹备建校工作,开始了先有学生后有学校的破常规办学实践,掀启了西南石大艰辛而恢宏的创业诗篇。

建校初期,学校没有一分地、没有一间房——“白手起家,艰苦创业”是学校那个时期的真实写照。然而,我们创业元勋们却满怀着迅速改变祖国石油工业落后面貌的豪情壮志,艰难跋涉,迎难而上。原学校党委书记林维澄回忆:“师生们清楚地记得,在建校动员会上,马院长作了题为《艰苦奋斗,齐心协力,努力完成建校和教学任务》的动员报告,响亮地提出‘为石油而生,为石油而息’的口号,使我们深受鼓舞、群情激昂。这是创业的号角,更是拼搏的精神。在这种精神的鼓舞和感召下,以马载同志为班长的党政班子身先士卒,带领师生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度过了学校最艰难的初创期,奠定了学校逐步发展壮大的基础。”是啊,正是这号角的鼓舞和精神的传承,形成了西南石大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孕育了“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的精神文化。

马载和师生们一起参加建校劳动

二、为建校呕心沥血,劳碌奔波的马院长

四川石油学院建校初期,学校一穷二白,但是最终能够得以发展壮大,与马院长的艰辛付出是分不开的。

原基建处处长郭守田回忆:建校初期,由于先有学生后有校舍,这给学校基建带来了很大压力。当时建筑材料极度紧缺,很多建材在南充当地买不到,要到省城成都想办法。即使买到了,运输往往也是一个大难题。当时为了建设地质楼和机械楼,面对建材极其缺乏的现实困难,马院长心急如焚,不得不四处求援。他先是向石油部部长余秋里将军求助,又通过余秋里将军求助时任成都军区司令员的贺炳炎将军。最后在贺司令员的帮助下,成都军区后勤部鼎力相助,支援学校建设。他们帮助学校买到一批青砖、钢材、水泥等建材,并派遣了由一百多辆军车组成的运输队,帮助运输。那时,从成都到南充几百公里的路途要走两三天。满载建材的军车队,浩浩荡荡挺进南充,场面十分壮观。

老师们回忆,在运筹帷幄学校建设方略的同时,马院长也总是身先士卒,与师生们一道挥汗如雨,战斗在建校劳动第一线。

原总务处党总支书记、采油59级学生李荣韩回忆说:“记得地质楼主体完工后,一时还没有建材安装门和窗户,可师生们还是迫不及待地搬了进去。于是马院长发动大家到嘉陵江边砍芦苇,编织芦苇帘遮风挡雨。从学校后山沿坡下到江边,再扛上湿漉漉的芦苇梱,艰难爬坡回到学校,往返一趟要一个多小时,当时我们这些年轻娃娃都喊吃不消,然而我们的马院长却总是扛的最多、冲在最前头。他常说,领导干部一定要带好头。在砍运芦苇的劳动中,我还亲眼看到过他批评一位小有懈怠的领导干部。

就是这样,在马院长的带领下,师生们一边上课,一边参加建校劳动,晴天劳动,雨天上课,白天劳动,晚上上课。靠着肩挑背磨,人拉肩扛,硬是在短短一年半里,修通了通往校区的700余米的公路,建成了地质楼、机械楼、师生宿舍等主体工程及田径运动场、露天会场等基础设施,终于初步拥有了自己的校舍。

1960年6月30日,那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那天一千多名师生,欢天喜地从金鱼岭的部队营房迁入南充北郊燕儿窝青岗岭,那凝结自己心血和汗水的新校舍。

郭守田老师深情地感慨道:“每当我回到老校区,漫步在校园,看到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总是思绪万千,总会想起学校创建初期那段难忘的岁月,总会忆起咱们可亲可敬的马载院长。我们有理由这样说,如果当年没有马院长,咱们学校的建设发展可能还要滞后好多年。

1960年5月,马载给全校师生做报告,传达朱德委员长的指示

三、雷厉风行、勤政务实的马院长

马院长作风清廉,勤政务实,坚持原则,在学校有口皆碑。

原学校人事处处长、曾担任过马院长秘书的谭经伟老师回忆,当年上岗伊始,马院长就跟他约法三章:“第一,作我的秘书,要能吃苦,工作不分时间地点,要随叫随到;第二,要向我及时反映师生员工对学校的不同意见,不能歌功颂德,要鼓励他们专挑刺、讲真话;第三,要严格要求自己,秉公办事,不能打着我的名义去做你自己个人想做的事情。”这些规定绝对不是形式主义,而是马院长对自己身边工作人员实实在在的职业要求和工作原则,每一条都是要落到实处的。

谭经伟老师说:“马院长是这样要求我们的,他自己更是这样做的。记得有一次,为了学习贯彻中央发布的‘高教六十条’,马院长半夜喊我起来,一起商讨起草他的讲话稿以及如何通过简报等形式掀起学习贯彻“六十条”的高潮。当时自己真的很不情愿,因为建校初期,时值灾荒年,生活条件差,吃不饱、穿不暖,每天基本都是超负荷的工作量,睡之前已经是疲惫不堪了。但是当我看到年近六旬的马院长为了学校的发展披星戴月乐此不疲,自己还有什么理由懈怠呢。”

军人出身的马院长在学校提倡半军事化管理,原高教研究室主任、曾任学校“两办”主任的陈建雄老师回忆说:“马院长最不愿听到四川话中的‘安逸’二字,因为他认为创业阶段应该全身心投入工作,尤其领导干部要做好表率,任何人在工作中滋生怠慢,都是要受到严厉批评的。马院长总是以他那种敬业奉献、严于律己、雷厉风行的作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校班子成员及各级领导干部,影响着身边工作人员,影响着全院师生员工。

建校初期,马载(中坐者)在全校师生大会上

四、同甘共苦、心系群众的马院长

马院长对师生员工在工作、学习上高标准、严要求,但在生活中又是平易近人,没有一点官架子,总是热切关心下属生活,心系师生员工。

陈建雄、曹永安、薛彪、张国昌、张亮生等老师纷纷回忆:建校不久又逢三年自然灾害,当时条件极为艰苦,每人每月只有19斤的口粮,根本吃不饱,因饥荒缺乏营养,不少师生出现浮肿、水肿。作为一院之长,马院长为师生的吃饭问题操碎了心。他每天都要去食堂关心师生的伙食配给,要求食堂千方百计让大家填饱肚子。

为了补充食材,他带领大家开荒种地、挖野菜、挖土茯苓,还发动大家一起动手培植“小球藻”以之补充营养。身为国家部级干部的马院长,生活上从不搞特殊化,总是与师生们一起吃大食堂,共同克服困难,共度难关。

马院长也一度身患水肿,但还将国家给高干仅有的一点点特供配给,送到食堂与大家分享。刘光国老师回忆:“国家每个月供应给老干部一斤的白糖,马院长舍不得吃上一勺,总是送到校医务室,让生病的师生吃,他还将配给的香烟送给驾驶员或后勤师傅们,把猪肉送到食堂与大家一块分享”。

点点滴滴,师生员工们都铭记在心。在老师们的记忆中,马院长在学校工作那几年总是没停歇过,一心扑在学校的建设发展上,除了办公室、会议室,他几乎就是深入教职工宿舍或学生宿舍,关心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征询大家的意见。对于师生们反映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对需要帮助的教职工,马院长毫不推辞,总是尽力帮助解决其困难。

他还热情关心年轻教职工婚恋问题。他教育大家要珍惜友谊、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确立婚恋关系后,要互敬互爱,不搞庸俗化,终生为伴。

原党委组织部长、时任地质钻采系党支部副书记李传汤老师回忆:“1960年春夏,我们系承包了江油香水构造细测任务,当时系里成立了一个地质队,杨保善老师任队长,王雨普老师任副队长,我任指导员。结合生产实习,我们几位教师带领地58、地59部分学生赴江油香水,在高山深谷奋战半年,圆满完成了细测任务。记得期间,大约5、6月吧,一次跑野外时我不慎摔了一跤,腰被扭伤了。得知此情况后,马院长亲自到江油来看我,并检查测量工作和实习情况、看望师生。他专门为我带来治疗跌打损伤的药,当时我真是感动不已。到了晚上,马院长坚持不去县城住旅馆,要与我们实习队一起住工棚,可没有多余的床位呀。大家都争着要给马院长让床铺,然而,马院长却硬是要自己打地铺,他说:‘我是当兵出身的,打地铺不是常有的事吗?我来看望你们,不能反过来给你们添麻烦呀,让你们睡地上我会睡不着的。’谁也拗不过马院长,那一夜老领导硬是席地而寝,而我们这些十几二十岁的学生娃娃和二三十岁的年轻教师,却躺在床上。初夏的夜晚尚透着几丝寒意,那一夜月光很好,从窗户照了进来,我久久没能入睡,想着躺在地上的马院长,我落泪了。

这就是我们可亲可敬的老院长。

1988年11月1日,马载在庆祝建校30周年大会上讲话

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的马院长

追忆起老院长马载同志,老同志们有说不完的故事。韩克雄老师告诉笔者,老院长曾有个雅号叫“所长”,这里讲的“所长”可不是别的什么所长,而是一间公共厕所的卫生责任人。

据韩老师回忆,还在金鱼岭部队营房办学期间,那时,学校人力资源不像现在这样配置齐全,后勤机构设置也不完善,还没有专门的环卫工作队伍。

为了抓好学校的环卫工作,马院长常常亲力亲为。因刚刚建校,校园卫生环境很差,为迅速改变脏乱差现象,马院长带头给自己划定了卫生责任区域,把靠近行政办公区域的一间厕所定为自己的责任区。

在一次环卫整治动员会上,他戏称自己:“我就是这个厕所的所长了,如果搞不好这个厕所的卫生,大家可拿我试问。”于是,人们看到他几乎每天早晚亲自督促甚至参加厕所的卫生打扫和清洁工作。

身为一院之长,他并没有觉得这样做有什么不妥,一心只想着尽最大努力把学校的环保工作搞上去。马院长的举动深深感动了学校师生员工,各级干部争先恐后地主动承担责任区的环保工作。

在大家齐心努力下,很快解决了学校脏乱差的问题。

抓环卫工作尚且如此,在其他业务工作上马院长更是这样,总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要求领导干部和师生员工做的,自己首先带头做好,规定不能做的,自己带头遵守。

学校原副院长李士伦、原实验设备处副处长、时任教务科干事李香以及黄逸仁、刘汉宗、蒋武、匡文忠、马光明、刘紫玲等一线教师纷纷回忆:自建校开始马院长就非常重视教学工作,强调必须把教学工作放在学校工作最为重要的位置,他组织制定了一系列教学工作文件,主持建立年轻教师试课、试讲制度及比赛机制,建立领导干部听课制度等一系列制度。

马院长是这些制度的倡导者、策划者、制定者,更是认认真真的践行者。李香老师说:“马院长虽不是教学业务上的专家,可他却是深入课堂听课最多的领导之一,马院长常说,领导只有多深入课堂,才能更多更准确地掌握第一手材料,才能了解师生们‘教与学’的状况,才能真切地知晓他们所想所求。”马院长这种亲力亲为,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让大家心悦诚服,给人难以磨灭的印象。

马院长在学校工作近四年,虽然时间并不太长,却给石大人留下了无数难以忘怀的记忆,赢得了师生员工对他永恒的尊敬和怀念。

谭经伟老师讲述到:“我记得马院长是1962年5月27日离开学校的,那一天的场景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早晨5点左右为他送行的师生就早早等候在宿舍外,大家对老院长都依依不舍,师生们眼睛里都含着泪花。上车前马院长跟大家一一握手,深情地说:‘谢谢大家来送我,好好工作、好好学习吧,我相信咱们的学校一定会越来越好!’。当马院长挥手作别,关上车门那一刹那,我分明看到老院长眼里噙着的泪水滚落了下来。”到今天,谈起马院长那天离别时的情景,老谭处长还几度哽咽。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马载院长永远是我们铭记与学习的榜样。

(原载校报第596期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