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人高温超导磁悬浮 成都跑起来(图)

04.05.2014  11:22

磁悬浮车在环形轨道上实验。摄影记者 刘海韵 

磁悬浮车在实验室的环形轨道上进行实验。

   开栏语

  科研力量的强弱,不只反映了一座城市是否具有追求创新卓越的土壤,在很大程度上也表明了城市对未来发展的谋划。

  今日起,本报推出的《成都实验室》特别报道,将把眼光投向那些扎根于成都这座城市的实验室、以及那些埋头在实验室中的人们。它们,或许就低调地扎根于你每日经过的校园;他们,或许就和你住在一个小区。这些不为外界熟知的人和物,却是支持成都这座城市创新与进步的灵魂。

  现在,请随我们一起,走进高校、科研院所里的“成都实验室”。当看到成都有如此多赶超世界先进的“高大上”的科研成果和科技人物,请您一定不要太过惊奇。

   核心提示

  实验室建成以来,完成我国几乎所有机车车辆的动力学研究,开展动力学参数的设计与优化;完成我国几乎所有机车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台架试验,验证动力学性能,优化悬挂参数,进行故障状态的安全性评估。在2004年开始的高速动车组创新研究中,实验室更是在高速列车系统动力学、轮轨关系、弓网关系和流固关系研究中,从理论分析、试验验证到跟踪试验,在我国高速动车组的创新发展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将手指按在指纹识别器上,“”的一声,西南交通大学九里堤校区,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门,开了。

  一个巨大的工厂式实验室呈现在眼前,人忽然变得极为渺小。在高约30米的空间中,轨道、火车车厢、轮轴遍布视野,还有叫不出名字的大型机械停放其间,造型独特。

  1989年开始筹建的这间实验室,年纪已经超过了如今慕名报考它的“90后”研究生。1993年,世界第二台机车车辆滚动振动试验台在此诞生,经它测试的列车飞驰在京津、京沪等动车线上;2005年,实验室主任张卫华关于受电弓混合模拟的研究论文,被英国机械工程师学会授予“Thomas Hawksley金奖”,这是中国人首次获此荣誉;2014年,国内首个载人高温超导磁悬浮环形实验线正在这里研发……

  而在国内轨道交通领域堪称“大佬”的沈志云、钱清泉、翟婉明三位院士,也全部出自这间实验室。他们跟实验室里的大型机械一样,平时沉默而隐忍,但总在关键时刻爆发出能量,一次次改写中国轨道车辆的历史。

   新闻延伸

  以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基础,西南交通大学筹建了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国家实验室以高速列车为核心,建立了高速列车基础研究实验平台等,为新一轮的中国高铁建设蓄势待发。

   成都实验室蓄势待发

   中国“高铁外交”好戏不断

  过去一年,李克强总理在出访东南亚和中东欧国家期间力推中国高铁,“高铁外交”成为媒体热词。不仅国家领导人出访推介高铁,在近年来外国政要访华行程中,“乘坐高铁”也成为一个热门选项。中国高铁在向世界展示中国速度与技术的同时,走出去的步伐也在加快。

  去年底,李克强总理访问泰国期间,与泰国总理英拉共同出席“中国高铁展”。据《中泰关系发展远景规划》,中方有意参与泰国高铁项目建设,愿以泰国农产品抵偿部分项目费用,泰方表示欢迎。这一合作方式被形容为“大米换高铁”。

  此后,李克强总理在北京会见澳大利亚总督布赖斯时也向其介绍中国高铁。他说,中国高铁技术先进,安全可靠,具有成本优势,希望双方就此探讨开展合作。

  中铁总公司科技管理部部长周黎表示,多年来,中国不断吸收、消化、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高铁技术,通过自主创新形成了自己的技术,这是对世界各国高铁技术发展的汇集。中国具有集成世界各国高铁技术的能力和经验。

  中国高铁运营里程已接近1万公里。舒适、快捷的高铁大大提升了中国人出行的幸福感。

  中国工程院院士、铁路专家王梦恕说,中国每公里高铁工程费用为1.3亿元人民币,加上管理费用和拆迁成本,每公里约为2亿元人民币,低于日本、英国、德国等国。中国高铁连点成网后,产业化优势也降低了其成本。

  中国高铁走出去的步伐也不断加快。近日,中国南车获得来自意大利的订单,向其提供高铁核心配件转向架,这意味着中国高铁核心零配件获得欧洲市场认可。此前,中国高速动车组铝合金车体大部件曾销往欧洲。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李红昌说,高铁全面输出并不是简单的贸易出口,还涉及经贸、金融等多种因素,需要双边高层力量共同推动。中泰高铁合作模式一旦形成,有望在其他国家推广。李红昌认为,中国时速200公里以及时速250公里的高铁在应用上有相当成熟的经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应该成为对外输出的重点。综合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