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十二五”,四川农业完美收官。已经开局的“十三五”,我省农业将突出“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这一中心,实现“我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这一目标,并要坚持“一条主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从去年到今年,从中央到省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被反复提及。1月20日,在今年的全省农业工作会议上,省农业厅厅长任永昌再提“转方式调结构”,敦促我省各地、各农业部门主动适应新常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在生产、经营、资源利用上转方式
“目前,我国的玉米库存已过4000亿斤,大大超出了合理范围。”针对当前最热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永昌表示产能过剩是我省乃至全国农业生产的一大问题,究其原因在于生产脱离了市场;同时,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双重挤压;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农业兼业化等多重束缚,同样制约着我省农业发展。
要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其中生产方式的转变首当其冲。“要围着市场转,盯着市场看。”任永昌表示,应以市场为主导进行农产品生产加工,在提升粮食和“菜篮子”产品综合供给能力的基础上,推进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延伸产业链、价值链和增收链。
基于此,我省正加快形成与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体系,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推进“互联网+农业”发展,到202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以上。
转方式,也要对农业资源利用方式进行转变。“产业在哪里,农田就改造到哪里。”任永昌表示,首先就要进一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多措并举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大力发展种养循环农业。同时,还要强化草原,渔业资源保护。“草原占我省国土幅员面积的43%,应充分强化其在我省农业生态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任永昌说,应深入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做好退牧还草,这对我省生态保护和建设意义重大。
多措并举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我省农业发展要转方式,也要调结构。结构怎么调?任永昌表示,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适度规模经营引领水平首当其冲。
2015年,我省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689亿斤,经济作物产值达到1688亿元,农业增产增收,是适度规模经营带来的巨大效应。到2020年,我省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占流转耕地面积比例将力争达到2/3以上。对此,任永昌提醒各地在发展规模化经营时,一定要以“适度”为前提。“规模绝非越大越好,规模越大,‘包袱’也越重,所以我们鼓励农民以 ‘入股’方式参与到规模生产中来,这样既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也减轻了业主的成本压力。”
而在主体培育方面,任永昌表示应增加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数量,提高农民合作社质量。“美国的家庭农场在农业经营主体中占比86%,欧盟十五国占比88%,从我国农业发展脉搏来看,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是一个趋势。”任永昌表示,目前我省已出台《关于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的意见》,各地应严格家庭农场准入门槛,并力挺其发展,同时还要将主体培育与需求对接,构建新型职业农民体系。
调结构还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坚持省内粮食总量平衡,基本自给的目标不动摇的基础上,优化粮经饲结构,调优畜牧水产结构,实现农产品加工转型升级。”任永昌认为,种植业要继续优化菜稻茶品种,以养定种,大力发展人工种草、粮经饲玉米,发展名优特新农产品;畜牧水产方面,除了继续发展“川猪”优势外,更要大力发展草食牲畜和特色小家禽,大宗水产和名特优水产并重。还必须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为重点,将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监管、监测评估体系和监管机制,完善追溯管理信息平台。“例行监测合格率要稳定在96%以上,从而保证‘舌尖上的安全’。”任永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