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转方式调结构 加快发展现代渔业

27.01.2016  18:14

        2015年,全市水产工作坚持以发展现代渔业为方向,以转变渔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推进产业基地建设,不断提升特色养殖规模,千方百计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务实高效开展渔业综合执法,渔业产业健康较快发展。全市水产养殖面积35.25万亩,水产品总产量10.41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24.3亿元,农民人均渔业收入639元。全市水产发展取得的成效,得到了农业部和省农业厅、水产局领导的充分肯定。去年6月全省水产品质量安全会专门组织参观盐亭、安县的渔业发展现场,今年1月14日—15日,农业部渔业渔政局局长赵兴武在绵调研水产业时指出:绵阳水产业在“转方式调结构”上狠下功夫,取得了明显成效和值得推广的经验,希望绵阳抓住现代渔业发展机遇,着力推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不断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强化渔业资源和环境保护,注重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做大做强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为加快现代渔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做出更大贡献。

  一、加快转变水产养殖方式

  大力调整池塘养殖品种结构,在确保大宗品种安全有效供给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名特优新品种养殖规模。推广养殖的名特优品种达20多个,其中鲈鱼、鳜鱼、泥鳅、小龙虾、蟹、大口鲶等品种已形成规模化养殖,名优产品比例在水产品总产量中占35%;积极发展大水面生态养殖,全市10多万亩水库全部取缔了网箱和施肥养殖,主打绿色、有机品牌;充分利用山区冷水和亚冷水资源建设流水或微流水养鱼基地,发展虹鳟、雅鱼等品种养殖,有条件的丘陵地区则利用地下水资源建设工厂化养殖设施发展集约化养殖生产,全市设施渔业基地达7万平方米。

  二、积极推广复合种养模式

  相继试验和推广了稻鱼复合种养,鱼菜、鱼藕结合种养等模式。2015年,我们把大力发展稻田综合种养作为“沃野绵州”生态循环农业工程的重要内容,着力建设了江油贯山、游仙建华、盐亭林山等千亩以上集中连片的综合种养示范基地,认真做好技术培训、指导推广工作,积极发展虾、鳅、蟹等名优品种稻田养殖,注重稻鱼品质提升和品牌打造,实现了稻鱼增产、提质增效。全市稻田综合种养面积43500亩,产鱼(虾)2028吨,稻、鱼产值1.1亿元,亩平增收1000余元。同时,发展鱼塘种菜5000余亩,藕塘养鱼19000亩,通过种养结合,发挥了生物间互利作用,达到了生态高效的目的。

  三、着力推动二、三产业发展

  全市鱼用饲料生产量3万吨,建立健全了鱼饲料、鱼药等生产资料经营网络,保证了生产发展需要。培育水产品运销商200余户,建成年交易量上万吨水产品批发市场2个,销售点遍布城乡的农贸市场,确保了水产品顺畅销售,全市水产流通运输收入2亿元。同时,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全市重点生产基地都结合自身优势,发展休闲垂钓、餐饮服务、特色观赏等服务业,实现了渔旅结合,综合发展。目前,全市有三个基地获得农业部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称号,一个基地获得四川省示范农庄称号,全市渔业休闲服务收入3.5亿元,显著提升了渔业综合效益,增强了发展后劲。

  四、不断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在认真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狠抓责任落实、制度完善,强化监管,加大监测的同时,大力开展无公害基地建设和示范创建工作,全市通过无公害基地认证的水产养殖基地面积19万亩,认证产品86个,创建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21个,安县创建全国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县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明显,正在申请部级验收。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产地抽检合格率达到100%,没有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

  五、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围绕转变经营方式、提升产业化水平,着力培育了一批渔业企业、专业组织和家庭渔场。全市已发展水产龙头企业36个(科技型中小企业7个),年经营收入4亿元。培育渔业专合社84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个,省级示范社2个,市级示范社7个),社员7207人,2015年经营收入2.9亿元,户平4万余元;家庭渔场5家,养殖水面260亩,渔业收入276万元。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提升了全市渔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强了渔业生产能力。目前,全市形成了盐亭西部水产产业园,绵安渔业产业带,凯江、涪江河滩渔业基地,北部山区冷水鱼养殖基地,丘区稻香鱼村等一批各具特色的渔业基地和国家级良种场1个、省级良种场4个,为“十三五”渔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六、切实强化资源环境保护

  加强渔业法律法规宣传,认真实施春季禁渔制度,组织开展打击电毒炸鱼等非法捕捞专项行动,建立了梓江、凯江、平通河三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落实了水下工程作业渔业资源补偿措施,组织开展增殖放流400多万尾,江河渔业资源有效恢复,渔业生态环境逐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