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作风:“转”出一片新天地

05.12.2013  14:35

  按照中央、省委的要求,为切实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落实省委关于开展走基层、解难事、办实事、惠民生的活动的总体部署,市委决定在全市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以一切努力只为群众满意为主要目标的转作风、惠民生活动。此次转作风、惠民生活动的开展有什么重大意义?怎么开展?有什么载体?要实现什么目标?围绕这些问题,本报推出系列评论,本期刊发上篇。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为了人民”是坚守生命线之魂,“依靠人民”是坚守生命线之基,“植根人民”是坚守生命线之要。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只有植根于人民群众,党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脱离了人民群众,党就会丧失生存发展的根本与源泉。

  正因为此,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这个主轴,中央确定了“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省委确定了“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活动的总体部署,市委也确定了“一切努力只为群众满意”为主要目标的“转作风·惠民生”活动。

   转作风重在一个“转”字。

  为什么要“转”?一项来自于群众的问卷调查明明白白地反映出我们工作中的差距,群众反映最突出的是作风飘浮、落实不力,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纪律松懈、工作懒散、铺张浪费甚至以权谋私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成为巴中发展前进道路上的桎梏。

  正如李刚书记在全市开展“转作风·惠民生”活动动员大会上讲话所指出的“三个折射”——

  这些问题,虽然是从群众中反映出来,但根子还在干部身上,折射出一些干部宗旨意识淡薄,心里没有装着群众,对群众的冷暖疾苦不上心;折射出一些干部作风不实,工作没有沉下去,调查研究隔层纸,政策执行隔座山;折射出一些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方法欠缺欠妥,说的话群众不愿听,做的事群众不满意。

  在这场遍及全国上下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作为经济后发地区,巴中更应该“快马加鞭,轻装前行”,做到学习深一步、谋划早一步、工作前一步,为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作好前期准备工作。也只有如此,才可能抢抓巴中后发优势,谋定巴中跨越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深刻认识当前干部作风存在的突出问题,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坚定不移地抓好“转作风、惠民生”活动;更需要我们深度把握活动的根本取向,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坚实有为地推动活动深入开展。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全国、全省你追我赶的竞争中,保持昂扬的斗志,迎来一片美好的新天地。

  基于此,市委才“及早谋划、迅速行动”,决定在全市开展“转作风·惠民生”活动。

  应该如何“转”?一言以蔽之,开展“转作风·惠民生”活动,就是要以整风精神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全面、彻底的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确保作风纪律规定执行到位,进一步清正党风、清简政风、清新民风。

  按全市统一要求,重点突出“四三”工作法,确保活动落地生根。领导干部要带头到偏远的地方、到困难的地方、到矛盾多的地方,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要深入基层一线察作风、察民意、察民生;通过送政策、送服务、送温暖等,帮助老百姓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通过督查严、考核严、纪律严等方式,保障活动任务落实。

  这次活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全覆盖、全参与、全监督”。因此,我们千万不能抱着侥幸心理和走过场态度,我们也绝不能有观望思想和坐等观念,而要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敢于自我亮丑,敢于相互揭短,敢于触及灵魂。

  领导干部更要以党章为镜,照信仰宗旨;以法纪为镜,照行为作风;以群众为镜,照公仆情怀;以先进为镜,照自身差距。按照“放下架子谈、拉下面子谈、掏心窝子谈”的要求,深入开展交心谈心活动,坦诚交换意见。

  一句话,只有照好“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才能具有针对性。如果“镜子”没有照好,照出的是化妆过的自己、放大的自己,那么,“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就会无的放矢,教育实践活动就很难取得预期效果。

  扑下身子抓落实,“转”出一片新天地。也只有通过阵痛和洗礼,我们的作风才会华丽转身,我们的精神才会脱胎换骨,我们的事业才会蒸蒸日上,巴中的发展才会欣欣向荣。